今天是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活动动态 >> 正文
励志会让受助者成为施助者
发布时间:2008-05-04 来源:中山日报

 

让失学的得以上学,让自卑的变得自信,让受助者成为施助者

励志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中(山)港澳义工交流活动。

励志会成员在义卖

励志会成员参加志愿服务创意竞赛。



核心提示
    中山励志会,简称励志会,是在市青志协(市义工联)指导下,由通过市青志协(市义工联)推荐并受社会热心单位(人士)资助的大学生组成的实现教育、管理和成长的志愿服务组织。
    作为市青志协(市义工联)构建的“身边的希望工程”,励志会自2007年2月成立以来,不仅为许多考上大学的困难家庭学生解决了无力支付昂贵学费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获得了就读大学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还通过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了爱心和信心,从一名受助者转变为一名施助者,成为中山志愿服务队伍中一股新生力量。

    ●题记
    "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身在何时,当你有困难时,请你记住这个名字-- -励志会。这里没有万能的上帝,却有许多真诚的天使;这里不是你的彼岸,却可以是你的避风港。让我们在未来的活动中,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更好的学习与快乐。励志会,因你而精彩。"
    -- -《励志会成长计划》活动回顾视频结尾语

一个电话改变人生
    2007年7月的一天,华侨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吴敏在这一天收到了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重点院校,一家人都感到很满意。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他们便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年1万4千元的学费,对这个以务农为生、收入菲薄的贫困家庭而言,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巨大数字。
    父母四处奔走,向亲戚朋友借钱,然而好不容易借到的那点钱,相对于高昂的学费来说却只是杯水车薪。学费,让这一家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正在吴敏已经打算放弃读书,出去打工挣钱的时候,一个意外的电话改变了他的主意。他从电话中得知,经过对家庭情况的调查和助学申请表的评审,他被选中成为市青志协(市义工联)励志会的助学对象,大学四年的学费将获得社会热心单位(人士)的资助。那一意外之喜使得一家人欣喜若狂。“就像整个人获得了重生的感觉,无法形容。”

受助大学生已达242名
    陷入狂喜的吴敏当时并不知道,在那个炎热的暑假里,像他那样得到励志会全额资助学费的高三应届毕业生还有另外59人。他们来自全市各个镇区,毕业于不同的中学,所考取的院校也并不相同。然而,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综合素质比较高,家庭情况特别困难,无法负担上大学的高昂费用。
    吴敏等60人是励志会成立后资助的首批高中应届毕业生。然而,在他们之前,已有不少贫困学生获得了类似形式的资助:由市青志协(市义工联)联系社会热心单位(人士),对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的学生提供助学金。从2002年起,市青志协(市义工联)便开始资助大学生,初期成立的“全球通助学协会”成为中山企业助学的先例。随着资助单位的不断增加,受助学生也逐年递增,到了励志会成立之际,受助大学生人数已达242名。
    事实上,向贫困学生提供物质援助并非励志会的主要目的,它的成立具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和背景。一方面,由于市青志协(市义工联)最初每年只组织受助学生与资助单位(人士)举行2次见面会,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资助方无法及时了解到受助对象的近况,影响了资助单位(人士)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另一方面,受助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造成一些性格沉默内向、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没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热心单位(人士)捐资支持大学生教育事业的背景下,为受助大学生搭建一个实现“自我成长与服务社会”和与资助单位(人士)沟通的平台,提供物质资助、体现精神资助的励志会最终应运而生。

回馈社会是励志会的宗旨3
    与吴敏在获得助学金资助便成为励志会一名成员不同,如今已读大四的阮俊军在获得企业资助的时候,励志会尚未成立。
    作为2004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成为了励志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批骨干成员。他对吴敏这一届毕业生表示了羡慕:“我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励志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幸运的,但我更羡慕06、07级的学弟学妹们,他们刚上大学就能参加励志会的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从学长学姐们身上取到很多“经”,少走不少弯路,同时在组织活动时又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阮俊军回忆说,在励志会没成立之前,受助学生当时能做的只有按时到市青志协(市义工联)总部去开会,交上学费收据和每学期的成绩单,然后领取学费。“当时心里特别希望协会能组织我们所有受资助的学生在一起参加些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和阮俊军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刘西俊就是其中一个。他2004年毕业于华侨中学,在获得了助学金资助后,成功进入了东北一所重点大学就读。
    刘西俊仍清晰地记得,在励志会成立之初,励志会办公室主任陈雪芬对骨干成员所讲的一番话。“我们是受到资助的对象,但我们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们有自己的特长。组织大家起来,让大家彼此认识,相互鼓励,相互成长。既然从社会中取得了资助,我们就要回报社会,让社会和受助单位看到我们的成长。”
    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从弱势的受助者成为充满爱心和信心的施助者,回馈和服务社会,正是励志会的宗旨所在。


在励志中成长,在成长中励志

    一名励志会成员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受到社会的帮助,应当学会回馈社会。但是有帮人之心还不行,更要有助人之力。因此,不断提升自己,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只有真正领会了志愿精神的真谛,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实现自己回馈社会的心愿。”
    为了实现对社会的回馈,励志会成员大多从寒、暑假期间参加的各种各样的“励志行动”中做起。这些活动主要有:“马路先锋—— —交警协管体验”,通过参与中山交警协管工作,体验交警生活;“心的接触—— —与劳教人员交流”,与戒毒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体验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回归社区行动”,由成员自主联系所在社区,开展服务社区“三个一”活动,回馈社区;“送你一本课外书”,通过送书本下乡,为发展农村教育贡献力量;“春运先锋”,在春运期间协助交警维持各交通要道的行人秩序。此外,他们还到大涌镇旗北村慰问困难户,担任医院的“爱心天使”慰问病人等等。
    除了参加“励志行动”,2007年8月期间,励志会成员还参与了“两岸青年联欢节”,与来访的30名台湾青年学生共同交流、联谊,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两岸青年在活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通过参加励志会组织的活动,许多励志会成员均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眼界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开朗。
    2007年暑假才加入励志会的徐志强对此有着很深的感触:“在参加励志行动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变成了一名志愿者,去服务社会,服务人们。我参加了‘心的接触’与劳教人员交流的活动,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我重新获得了对自由和幸福的认识。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参加了两岸青年联欢节,结识了许多台湾的青年朋友,真好。还记得有个台湾的朋友在离开中山的前一天晚上,跟我们说过,‘要一起一起,不要自己自己’。我想,这句话说出了我们两岸青年共同的心愿。”


励志会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对于所有的励志会成员来说,他们可以说都是被“选入”励志会的。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似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励志会的一员。
    由于家庭的贫困以及对上大学的渴望,大多数励志会成员对这样的帮助均感到高兴,并欣然接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当中,仍有个别学生可能出于自尊心、或是个人成长环境等因素的考虑,从心理上对接受助学金资助有所抵制。
    一位励志会成员在《我心中的励志会》中写道:“在家人的劝说下接受了这个机会,有一种窝囊的感觉,觉得自己很没用。我自小就是个好强的人,对于“大学通”中的贷款和助学金,我的想法是,不白占社会的,要用自己的将来的资源。不是将来‘不用还’的。”
    然而,在经历和参与励志会的一系列活动后,无论是“愉快地接受”还是“心理上抵制”的成员,在思想、行为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蜕变。造成这种蜕变的因素是多种的,但从本质上讲,是励志会的形式与受助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因家庭贫困差点失学的刘西俊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加入励志会以后,我发现我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励志会,大家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彼此之间没有隔膜,而且大家都很容易团结起来,一起搞活动的时候很有冲劲,很有一家人的感觉。我以前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对活动也一向不太热心参与。在励志会这个大家庭中,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话题,令自己比以前变得开朗、乐观了许多。”

实现梦想从这里起步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个性之间差异和经历使我们难以敞开心扉去结交朋友,但励志会给予机会让我们有所改变。励志会的活动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个人技能,也令我们掌握了人生统筹规划、如何与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知识。”阮俊军对此有着同样的感受。
    “第一次参加励志会活动时自己还有点‘局外人’的感觉,到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参与其中,慢慢的对它产生了归属感。”曾经对助学金“产生过心理抵制”的励志会成员徐玉辉坦言,经过参与励志会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在大学里生活的崭新经历后,自己心里的心结开始慢慢解开—— —其实助学金只是一种形式,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在一个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都很相似的圈子里生活,那种安全感是难以言状的。在这里,我不用跟别人比成绩,比毕业学校,比考到的大学,我们只需在大学里搞好自己的学习,回来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一步一步地互相认识,共同进步。”
    徐玉辉坦言,他在参加励志会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认识到自己并非是只受别人帮助的弱势群体,同样可以是帮助他人的人,帮别人解决问题、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依然可以是自己的主宰,自己心中的强者。
    实际上,在励志会的宗旨中,对会员的物质资助始终不是第一位的。其最终目的始终是,通过励志会这一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资助,心结得到解开,从而完成从受助的弱势群体到施助的心理强者身份的转变。
    “在许多人的眼中,或许我们这些拿助学金的学生是社会中的弱者,是需要保护和施予帮助的。但是当励志会将我们组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只懂得索取。”刘西俊表示,励志会成员均是在校大学生,而这一特殊身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完成一些其他群体无法完成的事情。“励志会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大家庭,他不仅仅给了我们一个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还能体现我们全部受助学生的价值。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尽管励志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社会知名度还不够高,影响力不够,活动形式还还需进一步创新等等。但我们坚信,我们可以通过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交流,让全社会记住我们的温暖,记住我们的坚持。”刘西俊表示,他特别赞赏励志会成员夏小红对励志会的描述:“励志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一道戏都是演员自编自导,个中有汗水,也有泪水,有辛酸,也有喜悦。没有雨伞的孩子就要奔跑,穷孩子也要自立自强。在这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