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与村民亲切交谈。(资料图片)
在港口镇民主社区,有一个被称为“好管闲事”的团队,他们大多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最大年纪的有80岁高寿。这就是中山市第一支农民组成的义工队——由60多人组成的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在中山市开展全民修身的一年多中,农民义工队也成为了修身典范,为全民修身活动抒写了一段质朴踏实的注脚。
谁家有难去帮谁
1998年,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困惑以及利益分配失衡等诸多矛盾,在民主村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之时愈加凸显,由民主村的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的11个人组成的“杂牌军”——农民义工队也因此应运而生,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向居民嘘寒问暖,还当起了“和事佬”的工作,调解家庭纠纷、慰问病困群众、化解干群矛盾、帮教助学,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
在这个队伍里,有退休的老人、村里的干部,但是大多数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平均年龄大约48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他们没有薪酬,也没拿过勋章,但是每天都会乐此不疲地到各家各户去排忧解难。这样14年过去了,队伍里的血液也换过了好几轮,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涌进,老一辈和新一代还是十年如一日地贯彻着“谁家有难去帮谁”的方式,做着4800多村民的大家庭里的服务员、调解员、宣传员和辅导员的工作。
73岁义工干了14年
作为第一批农民义工队的义工,今年73岁的黄银娣老人算得上是一名“职业义工”了,探伤问病、调解家庭纠纷、为往生者扎花圈……就这么做了14年,有时谁家的孩子染上了抽烟逃课的陋习,黄婆婆甚至还要担任起“知心奶奶”的任务。
黄婆婆说,加入农民义工队的初衷就是为了帮人,“与其说帮人,还不如说帮自己。带着慈悲心去做好人,做好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村里曾有一位老人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房间内散发出异味,“但是我们去探望老人家就不能有厌嫌的心理,我们是带着慈悲之心去的,应该尊重别人,我们去了会和他握手,陪他聊天。”
“我们跟民主村的村民都很熟了!他们家有什么事都会第一个想到我们。有一次,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了,在安排殡仪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有没有通知义工队帮我们扎花圈?”村民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想到义工队,黄婆婆觉得很满足。
帮助别人不是做秀
在去年的一个傍晚,一位名叫吴满根的中风病人,自己摇着轮椅出门之后久久没有回家,家人几番寻找也未见其踪迹,十分焦急。义工梁洪坤、梁群娣、何金满接到救援电话之后,四下搜寻,等找到他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同是去年8月,社区的一个孩子在沙港公路君茂大桥附近溺水而故,义工队的十几位义工也立即奔赴现场,跑前跑后,轮流照看安慰孩子家长,帮忙料理后事,忙了二十多个小时。
义工队做的事情,不像一些英雄事迹那样宏大,聊聊几句就能说完,留下的照片也很少。正如梁炎彩所说:“去帮助人不会拍什么照片的。”在他们看来,帮助别人不是作秀,不是炫耀善心,而是传播爱,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义工罗献文也是义工队里面的“老牌员工”了,他白天在工厂打工,业余空闲时间就会用来义工服务,退休之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我希望利用晚年的时间来为村民服务,帮助别人,别人开心了,自己也快乐。就像广东精神倡导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14年来,义工队还是始终如一地力行着自己的职责,义工梁少英认为这是上下合力的结果:“村干部非常重视并且支持我们义工队的建设,义工队里面就有不少村干部,同时我们村民也非常热心,他们喜欢帮助别人也自觉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