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活动动态 >> 正文
民众镇上网村青年志愿者打造乡村广播站,让孩子成为“主播”
乡村“大喇叭”让党史好听更入心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中山文明网

  对不少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大喇叭”是一个珍贵的记忆。最近,民众上网村的一拨青年人让沉寂的“大喇叭”又响了起来。他们在村里打造了广播站,党史故事等内容在全村19个村民小组共40个“大喇叭”中同步直播,让党史好听更入心。

  27岁的杨汉宜是土生土长的民众上网村人,现任民众街道上网村党总支部委员。在她的印象里,乡村“大喇叭”原始、直接,“但是它特别亲切!听到它的声音,就感觉回家了。”杨汉宜觉得,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要为乡亲们留住这份乡音,不仅是旧瓶新酒资源再生,更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符号塑造。


22.jpg

播音员们正在进行广播录音。记者 缪晓剑 摄


  今年暑假伊始,杨汉宜在微信工作群里提出把“大喇叭”变成暑期“广播站”的建议,立刻得到村、街道领导班子的点赞。杨汉宜很受鼓舞,说干就干,她首先给自己的志愿者朋友黄杏谊打了电话。黄杏谊自小也生长在上网村,现在是黄圃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对党史脉络清晰,请她来做指导老师再合适不过。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又一起发展了另外4位指导老师,以及大、中、小学生共7名播音员,其中,年纪最小的谭业臻仅7岁。

  今年7月,上网村“青春心向党”暑期广播实践站雏形初现。他们商定,广播设党史故事、热点新闻、健康知识、文化娱乐等版块,由指导老师准备稿件,学生播音员们使用本地方言播音。初期每逢周二、四下午播送,逐渐稳定后每周六、日也播送。

  紧接着就是密集的学习、策划、组织、训练等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小播音员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方言发音。“考虑到村里老人较多,方言更符合他们的生活场景和语言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年轻一代对本地风物的理解。”黄杏谊说。

  就这样,通过连日训练、对稿、嚼字,8月3日,由小学组黄梓晴、李漫妮、谭业臻联袂完成的第一期广播节目“杀青”,上网村全村19个村民小组共40个“大喇叭”同步播送。即将读初一的刘芷祺,第一次从“大喇叭”里听到自己的声音时,颇有些尴尬。但奶奶作为孙女的头号粉丝,总是记挂着芷祺的播音时间,常常招呼老友们围坐在广场榕树下收听,“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我们跟着一起长见识!”

  此次投身于暑期广播实践站建设的青年志愿者们有一个共同夙愿,就是能为自己生长的村子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们用一支支“大喇叭”唱响乡村振兴的“强音”,正是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实现价值的体现。(中山日报 谭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