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7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正文

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

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丰富的历史积淀,使这里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88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1998年又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大势所趋,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共识;同时,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中山,

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渗透与日俱增,多元、开放的社会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中山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一、广泛形成共识,确立开放的社会化大德育观

面对新形势,全市上下形成共识,确立开放的社会化大德育观,把思想道德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考察,提升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将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来思考,形成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建立起同心、同向、同步伐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整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中山市在1988年全省推广潮州经验后,就开始探索构建开放的德育模式。90年代初,在原来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齐抓共管德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社区教育探索,把学校德育纳入社会化大教育系统。当时选择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北区作为试点,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社教会”),并着手进行实验。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在北区召开现场会,对该区的经验进行了推广,并把抓好社区教育写进《中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此后又把社区教育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镇区党委政府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方案,纳入文明镇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评估方案,扎扎实实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到1996年,全市各个镇区均已成立了社教会,社区教育在中山已全面有效展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由此真正迈上了社会化的进程。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山市德育社会化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当前中山市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普遍良好,中小学生德育考核合格率在99%以上,优良率在80%以上,违法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五以内。中小学生普遍热爱祖国,关心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能遵纪守法,基本养成了文明行为习惯。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雷锋积极分子、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从1994年起,国家每两年进行一次宋庆龄奖学金的评选活动,中山的郭善波、夏毅、余江伟等同学都因在德育方面的突出表现,分别获得奖学金。近年来中山在中学加强了党的知识教育,已有181位优秀高中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

社区教育是社会化的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中山的社区教育把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把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作为工作重点,学校德育领域不断拓展,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中山社会化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学校、社区健全的德育教育机构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密不可分。首先是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小组等德育领导机构的设立,加强学校德育的领导力量。为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育局成立了德育研究会和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各镇区成立了德育研究小组,各学校都有德育的研究课题。近年来中山的社区教育、激励教育、中小学德育衔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多项成果获得了省以上的奖励。其次是社区德育教育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中山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工作;“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几任市委老书记、老市长亲自挂帅,专门举办了几期关心下一代工作培训班,通过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发动老同志参与社区教育,并针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青少年开设的“心声热线”,为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此外,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得以全面普及,普法教育效果明显。

尤其是1993年后,全市各镇区陆续成立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指导委员会”,发挥着特殊教育作用。“社教会”有工作章程、工作计划,有工作队伍,有会议制度,有汇报和总结制度。以石岐区社教会为例,委员会主任由区委书记担任,委员由教育、公安、工商等十多个部门、单位领导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办公室主任,还配备了专职副主任,委员会还设有青少年校外教育管理组、学校教育督导组等几个工作组。社教会积极为开展社区教育出谋划策,主动与家庭建立互动性沟通教育机制,组织本部门、本单位的力量为社区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办好事、办实事,有效加强了未成年人的社会管理。在社教会的统筹下,各镇区都组建了一支有相当数量和素质较高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队伍,如以公安干警、武警、政法干部、劳教市等为主体的法制教育、后进生帮教工作队伍,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以优秀家长为主体的家教指导队伍等。全市中小学都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由于组建了一支支热心青少年工作的高素质校外教育队伍,中山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化就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2、走出校门,双向服务。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社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大德育体系中得到教育,同时也服务于社区,提高对社会参与意识和服务能力。首先学校走出校门请进来,依托社区抓教育。学校作为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多年来,中山市学校德育工作打破“单打一”的局面,勇于走出校门请进来,一方面充当社区教育的联络人和参谋助手,把各方力量团结在学校周围,积极依靠社区开展德育工作。例如,杨仙逸中学每学期开学初都把所在社区的交警、公安、管理区干部请到学校,向他们汇报学校工作,研究新学期如何合力育人的问题。港口中学为争取社区干部对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组织社区内各支部书记到市德育基地参观考察,共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问题。阜沙中学、东区中学、等一批学校都与社区居委会和派出所建立了后进生跟踪帮教的制度。

其次,学校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积极发挥自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服务于社区。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实实在在地为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小榄华侨中学暑假组织一批学生骨干到街道办事处当见习街道干部,协助处理各种工作事务。东凤理工学校利用假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各社区维修家用电器,照顾五保户。开发区中学与各居委会挂钩,定期出宣传版报。三乡理工学校组织“文明天使”到大街小巷向群众宣传文明公约。杨仙逸小学组建了小交警向市民宣传交通法规。还有一批中小学走出校门到农村和山区开展“手拉手”活动。一些中小学和职业中学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及设备的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积极支持社区的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文明共建”活动是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的很好形式,在中山市,各中学和大部分小学都与公安、交警、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文明共建”关系。例如,石岐职中与城区消防中队的“文明共建”活动坚持了17年,学校师生与消防战士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感人乐章。由于学校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主动作用,坚持与社区互相支持,双向服务,使学校教育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了大教育、大德育的新格局,大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使社区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3、建立队伍,构建网络。

学生品德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及其从属的社会小环境如家庭、邻里和社区以及学校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德育出现漏洞,给不良思想道德影响以可乘之机,危害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德育教育队伍和教育网络,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使三方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并在德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有利于增强家长和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责任感。社教分工非常明确,镇区党委、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司法局、综治办组织师生到拘留所、戒毒所考察,或押解违法人员、吸毒人员到学校现身说法。普法办派出干部到学校兼任法制副校长,直接指导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各镇区公安分局或派出所普遍与中小学建立了联系制度,除坚持每学期两次到学校“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外,还加强了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巡查,有的还专门在校门口设立巡警签到箱,有效地震慑和打击了社会不良分子对学校的干扰破坏。妇联与教育部门分管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拨出经费召开全市“先进家长学校、好家长表彰大会”。文化、工商、公安联合负责清理文化市场,还组建了一支由中小学校长代表及镇区教办德育教研员组成的50多人文化市场监督员队伍。文化局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颁发证书仪式,授予他们随时随地检查、监督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权力。这些举措对合力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优化社区育人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社区教育是粘合剂,在社教会的统筹下,凝聚了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共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由于社会参与面广,学校德育工作范围扩大,队伍扩充,力度增强,德育网络触及到社会各个角落,使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时时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事事有人操心,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完善机制,长效运作。

为形成促进社会化大德育有效运行,中山从长远着眼,完善机制,使德育工作的齐抓共管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自觉行动。一是完善督导机制。1997年,在中山市全面实施教育目标管理以后,中山进一步加大了对德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力度。根据目标要求,中山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督导评估方案,并制定了相配套的评估细则和办法。每年年底,由市教育督导室组织力量对镇区党委、政府和教办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并将成绩与其平时的工作考核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是落实保障机制。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化大德育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是中山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各方面的条件保障中,很重要的是经费的保障。中山市委、市政府把落实教育经费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先决条件,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特别是对德育经费投入十分重视,在德育基地的建设方面,中山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1994年命名首批11个市一级德育基地的基础上,近年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多功能、现代化的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后来又投入30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由教育系统主管的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中心。镇一级少年军校、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展览室遍布全市各镇区,仅在石岐区就有12个青少年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凝聚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关心,使中山丰富的德育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为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镇区都建立了德育工作的专项奖励项目。例如,1998年以来,火炬开发区每年都在教师节期间,拿出70多万奖励教师,其中35万元用于奖励德育工作先进教师,给每人每月增加100元津贴。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随着中山全面实施教育的目标管理制度,在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市政府对镇府和区办事处,市教育局对镇区教办,镇区教办对各中小学层层下达目标要求,使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都心中有数。每年年底,市教育局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获得前12名的镇区党委、政府、教办,在每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奖励。评价结果还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每年文明镇区的评比条件之中和镇区领导绩效考核之中。到目前为止,中山实施教育(德育)目标管理的工作已坚持了7年,从实施情况看,效果是显著的,它把学校德育工作与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政绩、工作实绩挂钩,使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形成

了动力,自觉主动地真抓实干,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