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在现代化的都市里,我们的生活正在迅速地变化着。偶像崇拜、都市流行语言等从现象、话语、产品等层面构成了当代未成年人流行文化的一道道风景线。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一周内的媒体接触情况依次是:看电视7.161小时,听收音机4.116小时,读课外书3.613小时,读报纸2.505小时,读杂志2.458小时。当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媒体的包围之中。
(画面:一组阅读、看电视、看电影、读报刊的青少年特写)
解说词:无论是图书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影电视,各类新旧媒体对于未成年人都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进入20世纪,我国电视的普及和少儿对电视日益增长的依赖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电视对未成年人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已成为有关专家热心关注的重要课题。
(画面:未成年人观看电视节目、动画片《哪咤闹海》、《蓝猫》画面)
解说词:电视是目前未成年人最容易接触也最喜欢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里,看电视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项课余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儿看电视的兴趣已明显超过其它媒介。
(画面:采访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
同期声:胡占凡--2004年我们在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抓了四大工程,就是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督查工程。2005年我们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们要抓好这四大工程的落实、提高和长远发展问题。在落实方面我们2005年要进一步抓好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在全国的落地,抓好各地少儿频道的开办,另外抓好各地电台、电视台少儿节目的开办和播出。我们还要进一步抓好这些少儿频道、少儿节目的提高问题,一个是提高这些节目的质量,丰富这些节目的内容,发展少儿节目的形式。再有一个就是要提高这些节目的节目来源,通过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来源,真正把全国的电台、电视台的少年儿童节目办成广大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和精神家园。
解说词:"引领成长,塑造未来",这句少儿频道的主题词,寄托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之情。2003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正式开播。一年多来,少儿频道在全国的落地覆盖工作进展顺利,受到广大少儿小朋友的热烈欢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画面:采访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主任余培侠)
同期声:余培侠--少儿频道是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创办的,他的指导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的要求,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建一片绿色文化空间,它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支持,引导,快乐。
解说词:诚然,在当下的少儿节目中,日本、美国的泊来品动画片还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少儿频道的出现,这种情况必将得到较大的改观。
(画面:中国儿童剧院话剧《迷宫》的演出片段及观众。)
解说词:2004年6月份,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上演的大型儿童剧《迷宫》轰动京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影响。《迷宫》的成功从艺术作品如何贴近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到文化产业的组织模式,到充分调动儿童积极观看的主动与热情,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迪,提供了新的思路。
(画面:采访《迷宫》导演孟京辉)
同期声:孟京辉--一定要做一个有想像力空间的儿童剧,演员,小孩,家长成了很多的一种空间在舞台上交流,这个交流变得非常丰富。
(画面:采访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周予援)
同期声:周予援--在演出和创作上要寻找有选择的进入演出市场,另外一种就是进行学校包场,让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看到我们戏剧的演出。
(画面:《迷宫》的演出片段和宣传招贴)
解说词:《迷宫》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功,对于当前低迷的中国未成年人的文化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解说词:《彼德与狼》最主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当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把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使舞台效果大大超出了剧本本身的艺术张力。
(画面:采访中山公园音乐堂副总经理祝晶)
同期声:祝晶--我们会就是说更多的为了针对孩子,让孩子更能接受,能够吸引孩子的眼球。
解说词:经济效益也好,社会效益也罢,似乎都不能阐释这些儿童剧的巨大成功。只有演出现场的热烈效果以及孩子们开心的笑声才应该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解说词:拿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看,这几乎是世界所有教育家共同的教育思想。作为时空综合的艺术样式之一的电影,自从它问世一百多年来,其教育作用已经大大超出了书本,成为孩子们富有综合营养的精神文化食粮。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倾注心血、努力创作,为孩子们拍摄了一大批极其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
(画面:儿童电影制作的画面、采访儿影厂导演尹力)
同期声:尹力--好的影片跟儿童互动的东西,游戏成份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让孩子们参与到这个创作当中来,包括影片的结尾呀,结局呀,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它把影片的创作,影片的放映和孩子游戏变成一体。
(画面:《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封面、少儿出版物和出版机构)
解说词:"知书达理"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基本观念。读书、立志、成才密切相关,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林则徐》、《邱少云》、《高玉宝》等书籍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未成年人。
解说词:现在我国有30多家少儿出版社、140多家少儿期刊、110家少儿报纸。除这些专门的少儿出版单位外,其他各类出版社、报刊社、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等,也都不同程度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其中,图书产品中的50%是直接服务于未成年人的。
(画面: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和编辑们一起讨论创作稿。)
解说词: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根据不同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需要,许多出版社都曾经出版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在新的形势下,各出版社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编辑与出版思路。
(画面:采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郜中远)
同期声:郜中远--比如我们要搞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少儿的年龄特点,少儿的知识结构,少儿的全面发展,包括我们出版一些技法书对少年儿童有什么影响,另外我们美术出版社还全套的美术教材,小学、中学的美术教材,我们也要求,我也要求我们美术教材编辑室从实际出发,从时代出发。
解说词:我国的文艺创作、出版、发行、广播、新闻媒介工作者正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责任感,努力开创着一种良性发展的新局面。以新闻出版为例,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出版物的选题申报、推荐、评奖等方面,更多地考虑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因素,大力倡导和鼓励推出内容好、形式新颖、受小读者欢迎的出版物,去占领市场,引导市场。据初步估计,2004年全国各出版单位的选题中,未成年人读物由以往8000多种增加到12000多种;音像、电子出版物和游戏软件等也成倍增加。我国新闻出版作者所做的不懈努力,正在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尊敬和广大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喜爱。
(画面:采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
同期声:柳斌杰--在这方面我们初步做了一些工作,一个是我们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选集,规划了一批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版物,我们一共规划的选集增加了6000多种,比过去增长幅度在30%以上。第二个方面我们和中宣部,我们中央有关的新闻单位一起向未成年人推荐了100种道德建设方面的图书,进入学校,进入家庭,同100首歌曲,100部电影一起号召青少年来阅读。
解说词:古人说开卷有益,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位知心的朋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观念和阅读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拓展,为孩子们提供优秀的读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解说词:近年来,一些内容消极甚至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在中小学校园中流行,严重侵蚀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校长杨英通过和孩子交谈,觉得应该寻找一种积极健康的形式,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
(画面:采访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校长杨英)
同期声:杨英--那么童谣它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朗朗上口,而且适合人们来接受,所以呢我们在引进童谣的过程当中,觉得应该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使它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说我们开展的我学童谣,我传童谣,我用童谣,我画童谣,还有我编童谣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了,他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能够结合自己对事物的一些认识,编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一些新童谣,在学生当中传唱。
(画面:采访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教师)
同期声:以前课间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有追跑的,打闹的,有的甚至在楼道里满地的打滚,尤其我们低年级孩子,后来学了新童谣以后,他们学了一些简单的童谣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去做这些游戏,课间的时候有时候做那个拍手游戏,有时候踢踢毽,然后玩得特别高兴。
(画面:学生唱童谣)
解说词:新童谣的内容健康向上,涉及面广,仅仅抓住了儿童的特点,生动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表现了纯真、质朴、美好的心灵。新童谣不仅使孩子们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更重要地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画面:采访学生)
同期声:学生--童谣可以增长智慧。
同期声:学生--我觉得童谣课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节课里学到许多的知识。
同期声:学生--童谣能告诉我们一些知识,比如学会生活,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等。
解说词:童谣就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自从学校用童谣进行尊重老师的教育后,学生们从感情上和老师更亲近了。
(画面:学生唱童谣)
同期声:你对我笑嘻嘻,我对你笑哈哈,亲亲密密如一家,假如我要碰了你,马上说声对不起,见你道歉有诚意,我会说句没关系,假如你能帮助我,马上说声谢谢你,见你致谢懂礼貌,我会说句不客气。
同期声:《过年歌》过年过年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噼哩啪啦新年到,小朋友们同欢笑。
解说词:新童谣取代了目前流传在学生中的一些低俗游戏,充实和活跃了学生的课间活动,加强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培养了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将基础教育回归到自然的轨道上,使孩子在无任何压力的游戏活动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解说词:一段美好的旋律留驻一段美好的梦想,美好的旋律总让人代代传唱。有多少美好的童谣,就有多少童年时代的故事,就有多少难以磨灭的金色回忆。
解说词:2005年1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对北京市推广普及新童谣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新童谣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画面:电视台工作花絮,印刷厂工作场景,书报摊)
解说词:为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进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推介工作,我们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规划,确定一批适合未成年人的重点选题,确保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大量涌现。
(画面:采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同期声:周和平--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衷心希望社会各界都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大家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未成年人在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一定意义上讲未成年人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作为成年人,作为社会各界的人士,作为各级政府都有这个责任来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用我们的双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解说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曲。面对今天的未成年人,任何过分的责备与硬性强制都是消极的、不当的。为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主动面对时代与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这些崭新课题,紧跟社会的脚步,聆听时代的脉动,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爱与恨,积极寻求对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食粮,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更加美丽地绽放,更加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