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6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正文
全市17所学校拥有驻校社工,他们是专职的“烦恼倾听者”,但也有自己的忧愁

用心化解学生成长问题自身压力大期待被认可

3 月 15日上午,社工在三乡小琅环公园举办户外亲子闯关活动,受到家长孩子们的热捧(资料图片)。

    2011年,中山市教育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实验小学和东区小学引入了社工。2013年,市教体局购买中山市阳光社会工作中心(以下简称“阳光社工中心”)的服务,至今已连续两年为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第一中学、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特殊学校5所学校提供社工服务。
  承接学校项目的社工,被称作驻校社工。他们和老师一样,长期在学校上班。但工作性质更像学校的德育老师。和老师不同的是,每所学校仅有一名住校社工,面对数以千计的学生,他们常感孤立和压力。超长的工作时间、大量的个案辅导,让这个群体留存率低、流失率高。


  社工进校园专治“问题学生”
  8岁的小明(化名)是中山一所直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曾是师生公认的“问题学生”。他不仅成绩差,性格也古怪。他的书包中很少有课本,即便有也被他撕成了碎片。因此,在学校他没有朋友,也不受欢迎。该状况一致持续到驻校社工的到来。在驻校社工的帮助下,小明成了学校进步最快的学生,如今还是校园“名人”,常被老师当成榜样介绍。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6岁的鹏鹏 (化名)身上。鹏鹏爸爸郑先生告诉记者,鹏鹏以前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不愿和人接触、交流,对学习也不上心。自从来了“社工姐姐”,鹏鹏就像变了个人。“他现在每天下课都在楼梯口守着社工。”郑爸爸说,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我不知道,一个社工怎么会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虽然郑爸爸不明白原因,可鹏鹏和同伴却很清楚。“社工姐姐陪我们一起做游戏,能听我们说各种事,还会给我们讲故事、送小礼物。”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几名学生说,社工姐姐很随和,不会责怪他们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对,反而经常鼓励和表扬他们。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市教体局就购买了学校社工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17所学校有驻校社工,其中既有“社工姐姐”,也有“社工哥哥”。社工在校园既是社工又是老师
  2013年,阳光社工中心承接市教体局的学校社工项目。2014年10月,该项目续约,阳光社工中心继续为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第一中学、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特校5所学校提供社工服务。由于驻校社工工作的特殊性,社工和老师一样在学校上班,拥有固定的办公室。但又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回到社工中心参加例会、培训等。
  阳光社工中心的丁社工是教体局项目负责人。丁社工介绍,社工进驻学校前,5家学校已有班主任老师、心理老师、德育处等,学校以不同形式在进行个案服务。社工进驻学校后,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德育处进行分工合作,已经形成个案转介的习惯。
  如实验小学通过德育处将个案分流给心理老师与社工,特校的班主任会将涉及家校沟通的个案优先转介给社工,社工跟进后一周内当面或通过网络反馈给班主任。最后组建一个由“德育、行政—班主任—社工”组成的会议,共同讨论个案的情况,既能最大范围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又能对个案对象的改变进行及时沟通和干预。这种个案会议的方式,已成为阳光社工的个案跟进模式之一。社工在校园压力大流失率高
  一所学校上千名学生,上百位老师,却只有一名驻校社工。“学校社工嵌入到学校系统内,面对不同群体独立开展工作,缺乏相应的互助体系。”丁社工介绍,驻校社工正面临诸多问题。
  “优秀的学校社工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又要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加上对人服务易受挫折和打击,这些都需要社工不断进修、提升。而服务购买方过于注重成效,过于看重社工在校内的直接服务时数,导致社工压力增大,存留率低,驻校社工要往返于社工机构和学校之间,学校放假期间还要继续工作。这样学校原来配给社工的台式电脑和固定电话,就不能适应社工工作的要求,社工面临暑期回机构无办公电脑,外出家访无工作电话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阳光社工中心建议:“针对过千人的大校,应采用一校两社工的工作模式,以减轻社工的孤立感。针对压力和没有归属感,建议延长项目合约期,既能保证服务质量,又能增加社工对工作前景的信心。同时增多督导和培训时间,改善社工福利,建议学校为驻校社工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工作手机。”


    社工介入找根源休学女生返校园
  据阳光社工中心统计,自承接市教体局项目以来,共跟进个案248个,其中辅导个案78个。个案涉及情绪管理、行为偏差、学习障碍、亲子沟通、人际关系、资源链接、毕业衔接、危机干预等内容。由于社工的介入,许多个人行为得到纠正。


  个案1
  帮初三女生找根源
  助其主动回归课堂
  14岁的小小(化名)正上初三,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初三开始,她出现夜不归宿等情况。一次逃学3天被找回后,小小的个案被转给社工跟进。
  阳光社工中心的社工介入后了解到,小小生活在一个组合家庭。小小认为,继父抢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因在家感受不到爱和安全感,小小开始抗拒家庭,结交社会上能理解和关心她的朋友。初三开始,小小开始夜不归宿,还连续逃学。
  找到小小问题的根源后,社工约小小父母面谈,还设计游戏,对小小的家庭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引导家庭成员思考沟通模式。经过2次面谈、7次电话沟通后,小小的情况开始好转起来。本学期开始,小小主动要求父母找老师为其补课,也开始愿意和家长分享校园生活。


  个案2
  高二女生被休学打工困扰主动找社工帮忙走出困境
  在某学校就读的高二理科生小七(化名)有些早熟,升入高二后还常常被休学的想法困扰。参加完驻校社工开展的团体培训后,小七主动找社工寻求帮助。
  接触社工后,小七分享了她的故事:妈妈出走,小七由爸爸带大。自懂事以来,爸爸似乎不太关心她。了解到小七暑期会打工挣钱后,爸爸更是连生活费都不给了。现在的小七寄宿在叔叔家,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叔叔的负担,小七学会了一个人承担许多事——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买菜做饭……这个学期开学后,小七开始为高三的学费发愁,于是萌生了休学一年去打工的想法。
  社工介入小七的个案后,并没有否定小七的想法。而是帮小七梳理休学打工的利弊,同时帮小七搜集关于学校奖学金、助学金等申请方式。最终,小七申请了“上学易”助学金,打消了休学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