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副教授、著名绘画艺术心理治疗专家,有“中国绘画艺术治疗之母”之称的孟沛欣受邀到中山作了主题为“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儿童绘画心理公益讲座。在孟沛欣看来,绘画是孩童与自我的内心建立联系的“秘密通道”,这种疗愈方式也是一种最安全而隐蔽的方式,不需要家长干预。
孟沛欣认为对于小孩来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4岁是涂鸦阶段,他们随意的涂鸦在孟沛欣看来,与心智成长状态是一致的。实验表明,性格纤弱而胆怯的孩子画画表现为线条雅致、柔软,有意志力驱策力的孩子在绘画上表现为线条强劲而有力。
孩童到了4-7岁,取而代之的是有意义的创造形体,在绘画的表现符号上,如在对空间运用上,不知道物体在空间中的联系;在色彩运用上,由孩子的情感关系所决定,与实际物体之间并无联系。
再到7-9岁,孩子到了样式化阶段,孩子对于人物样式基本固定下来,对于空间秩序存在着明确的秩序,从“有个人”到“人在街上走”,对有意识的合作有了初步准备,但并未形成三度空间。
孟沛欣建议,儿童在绘画中,以绘画为介质,通过绘画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心境,如果家长或者教育者干预过早,对孩童是一种伤害,她建议在孩子12岁以前,家长不用干预,让他们通过艺术看到自我,打开自我,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