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博爱小学锐意效法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胸襟,致力弘扬他所倡导的“平等、博爱”精神,本着“有爱,才有生命!有爱,才有教育!”的宗旨,务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多年来一直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的探索和实施,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内化于孩子之心,涵养文化自信
5月5日,广东省德育考察组走进博爱小学。只见短短的校道左边,不少孩子正在几张课桌进行插花课程呈现,花朵衬着他们的笑脸;耳畔传来阵阵吟诵声,悠远而又浑然。该校校长张为解释道,“孩子们在吟诵《鹿鸣》,这个《诗经·小雅》的首篇,描摹的是中国古代宾主之间互敬互融情状,我们学校用来迎宾。”
博爱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肇始于2009年与北大儒行社合作开展的国学夏(冬)令营的“诗教”。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赵金刚博士带领团队连续 8 年利用寒暑假,义务教《弟子规》、《千家诗》、《诗经》、《论语》、《中国史》、中华传统民俗及礼仪等传统经典。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班,而是进入教学课堂,形成专门的经过整合的系列课程。张为说,一到六年级都开设专门的课程学习国学经典,将经典内化为孩子核心素养,陪伴他们一生,想用就能用,筑牢文化自信。
据介绍,2013年开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举担任博爱小学的教育总监。学校确立了课程经典化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课程,力争做到非经典不教、非经典不学。该校一二年级,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学习蒙学教材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要学习经典,例如《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孝经》《心经》等,现在全校经典课加入《说文解字》汉字课程。
张为校长认为,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方希望把传统文化教育置于育人的大目标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构建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精品课程,以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立身本领。学校还在课程经典化的基础上确立了阅读生活化、管理班组化、学习自主化、家校一体化、育人活动化等教育理念。
■外化为孩子之行,融入现代生活
校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生活,外化为孩子的行动,才能真正活起来,见实效。
省德育考察组的专家们参观了学生的书法课、围棋课、布艺课、木工课、射艺课、茶道课,还兴致勃勃地来到小舞台,观看了四(1)班同学吟诵《诗经·蒹葭》、《爱莲说》、《礼记·礼运·大同》等。张为说,就是这个小舞台,每天下午4点半到5点都有孩子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节目都是孩子们自己准备,以吟诵演绎国学经典为主。
除了校内的各种活动,博爱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学课程:博爱美丽中山行和博爱美丽中国行。“美丽中山行”主要是环保徒步活动。目前,学生徒步的足迹已遍及中山各个公园,从上学期起开始在徒步活动中加入博物教育。而2016主办的乡韵香山公益夏令营,以游中山的古村落为主,以水墨写生为表现方式,再加入国学、博物等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走进三乡白石村“碉楼之乡”、南朗崖口村和左步村、开发区大环村;触摸香山古城文化:漫游烟墩山公园、“月山书院”、马应彪纪念公园等。“美丽中国行”游学课程则有参观著名大学的励志活动和国子监举行拜祭孔子等尚礼活动等。
博爱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见成效的是走进学生的家,与学生的家庭生活融为一体。该校副校长朱慧知介绍,2016年4月20日学校成立了家长读书会,开始是老师与家长共读经典,老师通过精心的备课和吟诵教授把家长引入读书的状态,努力让他们从业余父母成长为专业父母。
校方表示,希望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荡涤学生情怀,以中国的文化涵养中国式精神,为培养有博大仁爱之心、有感恩传承胸怀、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