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1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正文

让青少年远离合成毒品

 
    今天是第27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珍惜美好青春,远离合成毒品、拒绝毒品,健康人生”。据公安部禁毒局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来,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问题日益突出,18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滥用合成毒品比例为86.5%,在19岁至35岁的吸毒人员中,这一比例为52.9%。合成毒品已成为青少年吸毒人员的“首选”。在中山,2014 年警方破获的吸毒案件中,90% 毒品都是合成毒品。由此,认清合成毒品的真面目,实现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性认知率和识毒拒毒率的目的,全民参与打击防范合成毒品,让青少年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不仅仅是警方一家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知 毒
    1、什么是合成毒品
  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一类传统麻醉毒品而言的。鸦片、海洛因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的有兴奋作用、有的有致幻作用,也有的有中枢抑制作用。又因为是近二十年才在我国出现滥用,并且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新型毒品”和“俱乐部毒品”。
  2、常见的合成毒品
  冰毒 (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称为“冰”(Ice)。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冰毒精神依赖性极强,是目前我国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大量消耗人的体力,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麻古——一种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摇头丸(MDMA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因滥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被称为“摇头丸”。MDMA 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异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倦。同时,在幻觉作用下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和急性心脑疾病。
  K 粉(氯胺酮)——分离性麻醉剂。服用后遇快节奏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产生意识和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幻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造成严重损害。此外,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的K 粉,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易让人产生持久性性冲动,所以又有“迷奸粉”之称。
  三唑仑——又名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一种镇静、催眠药物,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因麻醉效果比普通安定强45-100倍,口服后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蒙汗药、迷魂药。此外,服用后还会出现狂躁、好斗、胡言乱语、欲跳楼自杀等精神失常症状。
  3、合成毒品严重危害社会
  毒品的成瘾性主要取决于毒品的“精神依赖性”(即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心理渴求,又称“心瘾”)。由于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次足量尝试就可产生欣快感,并表现出比海洛因更强烈的精神依赖,因此合成毒品更易成瘾。
  苯丙胺类兴奋剂等合成毒品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急慢性精神障碍;同时,这类毒品还会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和猝死。因此合成毒品毒性强烈。一些不法分子还经常将若干种合成毒品混合在一起兜售给吸毒人员,毒品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发生致命的危险。
  受毒品所致的中枢兴奋、致幻和抑制作用的影响,合成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尤其是被害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和艾滋病、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合成毒品社会危害严重。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合成毒品滥用问题,近年来因吸食合成毒品引发的恶性治安案件已在全国大中城市频频发生。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安全。

防 毒
    1、青少年心理和性格特征易被诱骗
  防范合成毒品侵袭,仅仅了解它的种类和危害还远远不够。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贩毒分子确实非常狡猾,他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设计了很多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圈套。青少年之所以对这些手段难以招架,主要是由于毒贩抓住了青少年以下几种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是无知、轻信。调查表明,80%以上的青少年吸毒人员,是在不知道合成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食毒品的。
  二是贪慕虚荣、赶时髦。“吸毒气派!”少数青少年人格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因而会有这种非常肤浅和极端错误的思想,正是这种幼稚使他们成为吸毒人员,最终断送了本来美好的前程。
  三是逃避现实。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在顺境中长大,缺乏微笑面对现实的态度和勇气,稍遇挫折便难以承受,甚至不愿面对现实,试图逃避,寻求解脱。殊不知,这种心态正好给毒贩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是交友不慎。受朋友影响无疑是青少年走上吸毒之路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寻求认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青少年也不例外。有些毒贩正是因此而特意营造一些以亚文化主导的小圈子,误入其中便难以回头。
  五是赌气或逆反心理。“你说毒品可怕,我就不怕。”不少青少年存在这样的赌气或逆反心理。这等于自己挖个火坑跳下去。
    2、诱骗青少年吸毒常见手法
  具体来说,诱骗青少年吸毒的方法无外乎这样几种,我们在一些新闻和案例中也常能见到,并且通常是几种手段并用,以加强诱骗效果——
  ●免费提供。贩毒分子第一个手段就是设法和一些学习、生活上遭遇困境的青少年套近乎,比如一些逃学、辍学的学生,他们会免费送给这些孩子一些毒品,同时宣称吸毒能够带来“快乐”。说什么吸毒感觉如何如何好,像到了天堂一样,诱使青少年追求虚幻的满足感。或是对一些课业负担过重或考试压力过重的青少年号称吸毒能解乏提神。这些遇到困难的孩子很容易被毒贩的种种欺骗手段所吸引,轻易尝试,从而受骗上当。
  ●朋友共享。无论在校内或校外结交的朋友,只要在交往甚密的人中有一个吸上毒,其他人往往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吸毒。在这种情况下毒贩通常会以宣扬毒品亚文化的方式,来引诱青少年吸毒,即声称吸毒是多么多么的时尚,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甚至是小社交圈子里的人沟通感情的方式等等。总之是利用青少年寻求情感认同和追求时尚的心理,对青少年施行诱骗。
  ●称一次吸毒不会成瘾且能治病或减肥。爱美、爱健康是青少年的天性,尽管毒品能减肥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但有些求美心切的青少年还是宁可信其有,往往造成终身遗憾。
拒 毒
  “合成毒品”的某些药理特性(自信心增强、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人际间距离感消失、清醒不瞌睡、体能加强,食欲减退)使人能适应各种社会活动,既有精力娱乐消遣,又能应付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很容易被年轻人和高工作强度的人接受,认为使用合成毒品是增强个人表现的一种时髦生活方式,进而继续使用逐渐发展到成瘾,而一旦成瘾整个大脑中枢神经会发生不可逆转,生活就被毒品控制,只要不继续使用毒品就会出现消极抑郁等戒断症状,有的终生处于精神残疾状态。
  目前对于毒品成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都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而掌握一些正确的合成毒品预防知识和策略,就能进一步提高识毒、防毒、拒毒能力,从而真正远离合成毒品,成就健康未来:
  A:了解合成毒品真相,减弱好奇心:吸食合成毒品最终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毒品不能碰。
  B:坚决拒绝同伴吸毒的邀请:97%以上的人第一次吸毒都是受朋友 “邀请”。为了解决毒资,很多吸毒者会采取各种手段引诱他人吸毒。如“吸毒能治病”、“吸食冰毒很时尚,有钱人才玩”、“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可以彻底释放压力”、“玩这个就是提神,还可以增加性能力和减肥”。接到这样邀请时要保持警觉,借故离开,并考虑中止朋友关系。
  C:在娱乐服务场所要提高警惕:在娱乐场所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留意易拉罐等饮料是否有被注射的针眼和开封的迹象,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管饮料和食品,避免因误食毒品而上瘾或遭到性侵犯。怀疑场所内有人吸毒时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因惊慌而加重对方的不正常反应,同时及时抽身报警,避免伤害类事件的发生。
  D:不为他人保管、投递、买卖不明物品:近年来,贩毒集团常常采取诱骗和胁迫的方式,利用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未成年人、残障人员等人群从事贩毒活动。如果被委托保管、投递、买卖的物品是毒品,在没有证据的条件下,有可能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贩毒者的同谋。
  E: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用毒品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学会有规律的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和娱乐时间、正确应对压力、保持良好情绪、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平衡营养等。
  F:遵照医嘱,合理用药。不能滥用镇痛、镇静、减肥、安定、止咳类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与毒品一样的效果。

禁 毒
  包括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在内,中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山警方也在加大打击力度,力求将中山建成“无毒”城市。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毒品,特别是对合成毒品认识上的盲区,庞大流动人口的不确定性,也给禁毒、戒毒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治标,更要治本。只有全社会达成对禁毒、戒毒的普遍认识,脑海里始终绷紧着一根弦,及时教育、警示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吸毒、要戒毒,才能真正摘除这个社会“毒瘤”。
  一、禁毒,父母能做什么?
  青少年是预防吸毒的重点人群,防范工作要从父母做起:
  1、给予孩子尊重和关爱。经常沟通,讨论孩子的行为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忙于学校活动、体育运动、业余爱好和社区活动的青少年滥用药物的可能性较小。
  3、以身作则,父母首先不能沾染毒品,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4、父母要了解毒品危害,提高药物安全意识,成为子女拒绝毒品的老师。可以与孩子讨论一些吸毒个案,共同探讨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的原因,分析青少年以吸毒 寻求刺激、快感的利弊,想一想有效的拒绝技巧,从而降低孩子误入吸毒陷阱的风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5、认识孩子的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便于家长间随时沟通,商讨毒品预防问题。
  6、教育孩子慎交朋友。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7、教育孩子正确把握好奇心,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排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8、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采取民主商定的方法,不断完善一些必要的家规和准则,家庭成员相互监督。不要让孩子吸烟。
  9、尽量让孩子少去治安复杂的场所。
  10、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状况,警觉性格和行为的异常表现。
  11、注意保管家里常备药品,教育孩子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二、禁毒,全社会能做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民也应当依法履行禁毒职责或义务:
  1、了解毒品危害,积极传播禁毒知识。
  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护,自觉远离毒品。
  3、争当禁毒志愿者。
  4、不歧视身边的吸毒人员,帮助他们戒断毒瘾,回归社会。
  5、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勇于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公民发现有涉毒行为(化工行业职工在发现可疑易制毒化学品订单)时,可拨打110或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国家鼓励公民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会对举报人予以保护,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相关信息
  举报有奖
  公安机关鼓励您大义帮友、大义救亲,积极举报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并给予奖励。
  一、举报查获1名吸毒人员,奖金不低于人民币200元;
  二、举报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经查证属实的,按缴获毒品数量多少及制造毒品的规模,奖励人民币300至30万元;
  三、举报歌舞娱乐场所涉毒经查证属实的,除按每查获1名吸毒人员按不低于人民币200元的标准奖励外,另根据该场所涉毒的严重程度,再奖励人民币3000至10万元。
  举报电话: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