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读书会>>正文

书,要读出声来

“以读代看”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总遇到家长提出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很喜欢看书,我的孩子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少于多少……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是读的不够多,还是读的不够认真……”静下心来与家长细谈,我发现很多孩子阅读时有一个共性:都是在看书。他们阅读时有全神贯注的,也有左顾右盼的,还有一些总是在不停地翻动着书,但就是没有一个孩子是读出声音来的,这样子阅读对孩子写作当然只能事倍功半了。
  那么,怎样阅读才会对写作更有效呢?个人认为,书,要读出声来。
朗读书籍对写作很有益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顾名思义就是要读出声音来。古人读书都是吟诵的,读得响亮,准确,抑扬顿挫,饱含感情,他们读过的书终生都不会忘记。可是现在呢?读书人没有了,只剩下看书人,一目十行地扫一眼,迫不及待地翻第2页、第3页……孩子本来生活体验就少,阅读又不得法,素材积累当然就会贫乏,作文要想写好,自然如越高山。如果我们的孩子用朗读的方式来代替默读书籍,这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为写作添姿加彩。
  一、朗读能提高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朗读时,孩子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能够抑制其他诱惑,专注于朗读的完成,这是出于对任务的理解以及对任务本身的直接兴趣产生的注意力,心理学上称作随意后注意,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注意状态下学习,最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二、经常性的朗读,口耳并用的读,能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增加了向大脑传递信息的渠道。常此读之,孩子们就能把握好写作的目标、方向。这就是孙洙笔下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了。
  三、常读能加强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手段。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如同进行解剖,而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却使人感受。”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知,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得以体现。孩子反复朗读,朗朗上口地读,注意了文章的节奏、句式等,一旦形成语感能力,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写作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四、反复的朗读,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时如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节奏分明,能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就大大增强了读物的立体感,孩子能从读中感觉出字里行间的味道,虽然说不出理由,但却能真切地感觉到这个词、这句话为什么用得好。这就不单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在书面表达时将个人情感寄托于文字之间。
阅读经典书籍和作文书
  朗读很重要,但由于孩子受限于各种条件,所以无需什么书籍都拿到手上进行朗读。该选择哪类书籍进行朗读呢?我把书籍简单地分为几类:
  一、接触性书籍:漫画、小说、历史、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此类的书籍知识面较广,应当了解,但无需深究,建议采取无声阅读。
  二、作文书。作文书上的文章是精挑万选出来的,结构非常清晰,出声地读,能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文章结构的章法。通过对作文书有效的朗读实践,也能很好地为学生增加素材。
  三、经典书籍。唐诗宋词、名著、近现代诗歌散文等都是经典。经典是经过岁月考验的,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朗读这些书籍能使人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丰富人的内心,提升人的气质。
保持每天朗读15分钟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心智尚未成熟,专注时间不够成年人长,如果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很容易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甚至对所学产生厌恶感。所以,不倡导一天中用大量的时间去朗读,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累积法,每天15分钟左右效果最好。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再处理和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信息,犹如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读过的内容,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呼之欲出,挥笔即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袁炯旺博达教育岐关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