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书,只有人,把人当做"一本书"来阅读,从中获取人生经验,我市就有学校尝鲜阅读"真人书"活动。今年4 月份,西区昌平小学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真人书"活动,该校校长苏文森成为第一本被借阅的"真人书"。短短一个月时间,该校教师团队已经举办了3场"真人书"活动,而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主要“读”工作生活经验 每个人的经历就是一本书,与能说话的“真人书”面对面地交流,阅读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4月26日晚,西区昌平小学开展第二次阅读“真人书”活动,29名班主任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教育生涯的故事。 在活动中,王玉红老师分享了自己处理学生间小矛盾的一个事例。那是一次班上两位脾气比较暴躁的男同学因为一点小碰撞,最后在教室里上演了一场又是踢腿又是掐脖子的打架闹剧。王玉红当时并没有马上批评他们,而是选择大家都平静后,向全班同学发问:“如果这件事在某个环节有一点点改变,后果会不会不一样呢?被撞倒的同学应该先问问原因,是不是别人故意的。撞人的同学如果能道个歉,也许就没事了……”王玉红又马上追问学生“掐脖子会造成什么后果”,结果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被掐的人可能会因窒息而死。一场闹剧就这样轻松化解。 王玉红告诉老师们,这种棘手的问题班主任经常遇到,应对方法不同可能结果也不同。处理学生间的小矛盾,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而在第三次活动中,彭幽燕老师饶有兴趣地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彭幽燕说,她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比起现在的孩子要有意思多了,玩的游戏多样化,学习轻松无压力,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被困于高楼大厦中,又要早早面对各种的压力,课余时间都被各种兴趣班占据了。 将邀优秀人士当“真人书” 读“真人书”,讲究轻松氛围,只要好好听,参与互动,就会有收获,老师们对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很有兴趣。“阅读‘真人书’,可以与读者双向交流,促进多元阅读、学习与对话,增广见闻,分享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苏文森表示,这是在学校“人文关怀促进教师成长”的德育工作背景下开展的,学校不仅在物质上要尽量满足教师,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教师。 该校麦瑜珊老师说:“当‘真人书’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有种被关注、被关心的感觉。而作为读者聆听他人丰富的人生,其实就像读一本本饱含动人故事、闪耀智慧光芒的书籍。”许丽君老师则表示,阅读“真人书”的过程中,读者与“书”是近距离,无隔阂的,这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拉近教师与领导、学生的距离。 据悉,西区昌平小学计划下一步将阅读“真人书”活动常态化开展,扩大“真人书”的范围,邀请优秀家长、学生、校外的成功人士等做客“真人图书馆”。“我们还计划在学生当中开展阅读‘真人书’活动,定期邀请优秀的学生当‘真人书’,让全班或者全校师生阅读。”苏文森如是说。 ■相关链接: 真人图书馆:起源于丹麦哥本哈根,我国于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尝试。“真人书”有别于图书的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真人书”和读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关系,经常面对面地探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或者信仰等。 |
西区昌平小学开展阅读“真人书”活动
“读”的不是书 是有故事的人
作者:记者谢小娟通讯员麦瑜珊发布时间:2013-05-27来源:中山商报

上一条:宁可书丢失,也不让书“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