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读书会>>正文
以真人为书,以声音为字,以网络为纸……

新兴阅读方式:让枯燥的文字变得有感情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人图书馆",给人们带来新的阅读方式(资料图片)。
 

      提起阅读,或许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这样的情景:一个阳光懒散的下午,一壶茶,一袭窗帘,一本好书。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捧着书本细细品味”不再是阅读的专有代名词,以真人为书,以声音为字,以网络为纸……不经意间,各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真人书:经历作“字句”,交流变“阅读”
  一直以来,书籍内容的承载体是纸张与笔墨,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人书”,给人带来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阅读方式。所谓“真人书”,便是把活生生的人当成一本书,而这个人的经历、见识与感悟,则成为书本的“内容”,读者可以通过聆听这本“书”,甚至与之交流获得更多见识,达到与阅读传统书籍类似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12月16日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此后,山东济南、河北邯郸、广西南宁等地相继开展。今年1月份,我市西区小学也设立了“真人图书馆”。负责人齐老师介绍说:“当时邀请了两位老师、一位家长作为‘真人图书’,将最有趣、最精华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拿出来与孩子们交流和互动”。
  3月中旬,齐老师等人又组织4—6年级的同学开展了一次“真人图书馆”活动,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推选一名“真人图书”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齐老师认为,真人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它提供的真人书有独特的生活经验,这种服务通常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我们平时看一本书,无论它是厚还是薄,都要看到最后才能提炼出精华,而真人书则可以将自己最有趣、最精彩的部分直接拿出来分享。”
  瓶颈:“书本”与读者的沟通需要高质量
  虽然“真人图书馆”以新颖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受到不少师生的欢迎,但齐老师坦言,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一些瓶颈。
  “真人书和读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关系。”她谈到,两者经常会面对面地探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或者信仰,这些话题是很多读者之前没有接触的,这就要求真人书要有能力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等与他人分享。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人图书馆的使命,不仅是让读者获取一些自己好奇的知识,还是为了消除不同群体间的歧视,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这也是我们阅读纸质图书不太可能获得的感受。
  此外,齐老师还发现,学校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时,部分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没有那么好,沟通时有一些障碍。“不过这也是我们活动的目的之一,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耳朵“阅读”:让僵硬的文字变得有感情
  除了以个人经历代替传统书籍中的字句,如今,传统书本中的笔墨也可以用声音来代替——移动听书。近年来,有声阅读软件获得不少市民的青睐,不仅新浪、搜狐等老牌门户网先后推出听书频道,就连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也上线了听书业务。
  “尽管读书是一种乐趣,但平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安静读书”,家住石岐区步行街附近的李小姐,每天要往返东区上班,学生时期那种“一周一书店”的生活,已经在她记忆中慢慢模糊。“毕业后买过几次书,但每次翻了前面几页就被束之高阁了”,她认为,除了工作忙碌外,养家糊口的压力,也成了静心阅读的拦路虎。
  李小姐去年起接触听书软件,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她的手机里收藏了100多种有声小说,以往上班坐车时她喜欢打个盹,现在却可以赶路、阅读两不误了,甚至每天做家务或入睡前,都会一边听着书。每天多出近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比以往看传统书籍时的阅读量更大。“我喜欢听书时闭着眼睛,那样更容易融入到书本的世界里”,她谈道,而且与线条僵硬的文字不同,由朗诵者朗诵出来的文字,被处理成了有感情的声音,那样更容易带动自己的情绪,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共鸣。
  当然,听书也有着弊端,李小姐谈道,习惯了听书以来,手机流量大增,阅读成本上升了不少,“倒不是说每一本的成本高了,而是听书后我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花的钱自然多了”。

碎片化阅读:“新闻盲”变成了“资讯通”
  18岁的张智明在南朗镇一所高中读书,和身边的同学一样,他以前并不喜欢读报,对身边发生的大事基本没有概念。直到上高中那年,父母为了方便和寄宿的他联系,为他买了一部手机,从此敲开了张智明网络阅读的大门。
  如今的张智明不仅拥有了微博、微信账号,还迷上了真实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网。每天中午或晚修结束后,他都会花20分钟左右,除了在网上阅读新闻外,还会在知乎网搜罗一些有意思的问答,或浏览朋友发布的微博、朋友圈等。平时放假在家,他还要抽空看电子书。张智明表示,繁重的学业使自己只能“见缝插针式”地阅读。
  不到一年时间,张智明觉得自己的知识面广阔了很多,和朋友间的话题也渐渐从“魔兽争霸”、“DOTA”等变成了各地发生的新闻大事。

专家
读书不应拘泥于方式
  对于新兴阅读方式的出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其中不乏排斥、批评的声音,对此西区翠景东方小学校长杨则锋认为,新兴阅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未来,阅读可能完全脱离纸质。
  对于备受差评的快餐式阅读,杨则锋也表示赞同:“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去体会书中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在当下,传统阅读和新兴阅读各有各的味道,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比思考更重要。”
  杨则锋还提出,传统阅读可以保留,但不要强迫所有人都这样做。“有些老师和家长常常批评孩子总是玩手机、玩电脑,我对此十分反感”,他表示,自己就是一个手机控,新闻、作品都通过手机来看,要了解最新的知识,手机当然是最快的,因为它永远在线。“例如你今天让我谈‘阅读’这个话题,通过电子书或网络,我可以很快地通过关键字搜索到我要的相关内容,若用传统的阅读方式,可能得抱着一摞书找一天。”
  也有不少读书爱好者仍钟情传统阅读的魅力。西区小学的齐老师在探索最新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保留对传统阅读方式的认同,“我女儿今年5岁,已经有不下1000本书。”她谈到,书籍更有文化底蕴和书香味,一本好的图书是作者心血的集结,里面的每个字、每张图背后都富含文化底蕴,可以反复阅读,而电子书看过一次后,则很少会再有兴趣碰面。
  “再者,纸质的图书不那么伤眼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