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团市委申报《广东省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得市委及团省委批准。方案提出创建“5+2+N”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三个共青团”等鲜明的实施目标得到肯定。5月5日第五期中山青年大讲堂以“青年公益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为主题,与专家学者、媒体代表、著名NGO 代表一道进行研讨交流,向人才借脑引智,共同探索青年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国家行政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许耀桐,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杨雪冬,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朱健刚,南方日报资深评论员周虎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况荣平围绕“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这一主题展开演讲。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昊,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副秘书长高天,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传播总监姚遥就“青年公益”展开论述,共同探讨了什么是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及青年人如何在这样的组织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发挥四大职能
国家行政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许耀桐从政治学的角度阐述了共青团在枢纽型的社会组织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新的阶段当中,中国现代有五大建设:第一是经济建设,第二是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共青团更好的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首先要突出政治组织,正是政治组织才能保证我们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的特点。所以今天讲的政治改革,也是跟枢纽型社会组织密切相关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政治改革和共青团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共青团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如果我们不把政治改革搞好,如果我们不能主动承担政治改革的任务,那么共青团就不能够很好担负自己的使命,也不能够很好的在社会组织当中发挥作用。广东提出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发挥四大职能,要发挥它的孵化、整合、服务、引导的功能。
联系当前的政治改革,当前共青团在政治改革当中肩负的三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就是共青团要深刻了解,把握中国政治改革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特点。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要体现 “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建立跟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所以这样的政治体制也可以说是科学的、民主的、自由的、文明的、法制的、充满活力的,能够使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
第二个任务,共青团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当中,走在政治改革发展的前列。树立公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要做好四个“四”:第一个“四”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二个“四”是四个“自我”,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第三个“四”就是要四公开,要实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第四个“四”是要保障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四权,就是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三个任务,共青团要加强自身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在政治改革当中的表率作用。枢纽型社会组织不是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组织。什么是枢纽?枢纽就是一个中心,就是能够凝聚大家,又可以从这里出发,探伸到各个地方。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当中,共青团首先要发挥在政治改革当中的表率作用。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况荣平认为,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中,政府要定好位,做该做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改善和创造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但不要具体介入和干预,不能使用传统的规划框框,不能去拔苗助长,更不能使用搞政绩工程的办法,要特别注意保护社会组织的草根性、自发性和多元性。总之,在社会组织发展进程中,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成为“无限政府”“大政府”。
■社会认同依然是青年的基本需求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杨雪冬分析了国际青年运动的特点。
回顾过去三年,人们目睹了这几场运动:阿拉伯之春、伦敦骚乱、美国之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但是有非常多的相似性。比如说阿拉伯之春,你可以看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青年人的比例非常高,已经达到了将近50%,甚至有些国家超过50%,如果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年轻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不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就很容易使年轻人走上社会的反面,这是阿拉伯之春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发。
再看一下英国伦敦骚乱,时间短暂,但蔓延到英国的许多重要城市,比如伯明瀚。在英国,2011年失业率达到19.6%,参加骚乱的青年群体都是边缘群体,大部分都是所谓的移民第二代,他们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但是他们再继续向上的时候就遇到很多障碍。
另一个是美国之秋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个运动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这里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问题,以至于该运动喊出:“1%的人占领了99%的财富,99%的人只占领了1%的财富”。
回顾这三场青年运动,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是价值多元与诉求多样。第二是反抗社会与对抗国家,第三是自组织与无组织,第四是冲动宣泄与扩散持续,第五是虚拟与真实。
通过这些青年运动的分析,对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但也是脆弱的群体。在快速转型的社会,青年人是非常脆弱的群体,比如说现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业市场对他们的压力很大,有了工作以后要买房子,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后要雇保姆,对他们这一代人我觉得非常艰难。
第二,青年的交往方式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但获得社会认同依然是他们的基本需求。
第三,青年的自主性不断提高,但形成有效的组织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四,青年的组织化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让青年人在公益中成长
在促进 “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必然和志愿视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青年志愿组织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共同推动“好社会、大社会”的发展,青年公益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健刚教授认为,青年公益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青年人去做公益,在公益中成长。
第二是公民行动公益只是做好人好事,青年人更重要的目标是,让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有尊严的慈善。
第三就是公益创新,我们需要对传统公益进行反思。青年人还可以做非常有趣的活动,叫服务学习,即在服务中学习,且都是以公益的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昊引用罗素名言,人生的动力无非三种:“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探究,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他认为,青年公益是一种积极公益、创新的公益、倡导性的公益、成长公益。
南方日报资深评论员周虎城认为,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完全可以依据青年人的需求来孵化、推出更多这样的专业性的青年社会组织,帮助青年人发现社会,但是在发现之后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融入到社会向前走的潮流当中。
第五期中山青年大讲堂展开“青年公益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大讨论
枢纽型组织重构共青团社会资本
发布时间:2012-05-09

上一条:“少年达人赛”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