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重量能降下来吗:"小学生书包"的调查 | |
2008-02-20 | 来源: 解放日报 |
孩子的书包该多重:关于"小学生书包"的调查(上)
“小么小儿郎呀,背着个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辅导补习忙,没有证书,无脸见爹娘。”
这是记者在不少学校听到小学生自唱改编的儿歌《小儿郎》。考证书、拼荣誉,成了不少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写照。不少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着深深的期望和寄托,不知不觉中,将过度的期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这也成了小学生们校外生活中沉重的负担。
所谓“较量”,非得从“起跑线”上开始吗?
小学生争做“证书大户”
林晓是沪上一所名牌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学了,她拿着厚厚一本“简历”,准备寄给心仪的初中。在一家咖啡馆,林母向记者展示这份厚厚的简历,几乎全是女儿五年证书的累积。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校级以上证书超过30本。
“现在要读个好初中,没有证书不过关啊!孩子都要争当‘证书大户’才行。”这一大叠花花绿绿的“奖状”中,有奥数竞赛、学校作文竞赛、市中小学生英语等级、毛笔书法、剑桥少儿英语……涉及学科、艺术、体育类等。
林母说,孩子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参加各类考试,到了四五年级,周末几乎都扑在考证上。辅导班有的属于社会办学,更多的还是各所中学自办的“小五班”、“小四班”。有时候,辅导班时间冲突了,全家人还分头上课,晚上回来向孩子“汇报”。她给记者算了笔账:从二年级起,孩子每个月花在辅导、补习上的时间约30小时,一年就是360小时,待小学读完,她要足足补满1400多个小时。“孩子爷爷奶奶总说浪费了孩子玩耍的时间,不像在过童年,倒像在过青年。可父母也没办法,孩子班上其他同学都在补课,自己孩子不补,哪能比得过他们?不报名补习,心里不安哪。”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从何时起,这句体育竞技口号,被众多小学生家长“拿来”,成了鞭策孩子努力学习的“口头禅”。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让孩子承受了太多。市教科院和华师大最近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小学生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外,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其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小学生占24.1%。在课外辅导方面,48.9%的小学生参加课余补课,近四分之一小学生参加两门或以上的功课补习,并且随年级增高,参加补课的学生比例和补课门数都有所增加。
不少家长还向记者道出一条升学的心得———要进入重点中学,小学毕业时,至少要取得少儿英语口语金章和英语专业二级水平,“现在小学升初中取消升学考,学校就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什么?家长们说,有“含金量”的证书越多,表明综合素质越高。“为了让孩子有个快乐的成年,只好先委屈一下他们的童年”。
浦东上南二小四年级学生洋洋每周六上午要上辅导班一个半小时,周日还在艺校学习歌舞表演,一周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日子可以玩耍。
据调查,放学后参加类似“校外班”培训的中小学生不在少数。除学科补习外,很多家长还让孩子参加书法、舞蹈、声乐、围棋、逻辑思维等“校外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估计,目前小学高年级上“校外班”的孩子达80%以上,个别班级甚至人人都在上“校外班”。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在逐级“下放”。记者在某少年宫看见,一位女士带着二年级的女儿,准备替她报一个舞蹈班。哪想老师看看她的资料后,“语重心长”地对这位母亲说:“唱歌、跳舞都是幼儿园小朋友学学玩玩的,你孩子都上学了,不要再浪费时间。本少年宫的数学、语文班开了很多,抓紧替她报一个,否则过了三年级你孩子跟不上,哭都来不及。”
刻苦读书误读成“高大全”
快乐教育存在吗?抛出这个问题,多数小学生家长答案出奇相似:哪有快乐教育?自古以来读书就是需要勤奋、发愤、刻苦、花功夫,小时候不苦一些,将来必定活得更累。目前,家长之间互传很多“民间说法”,导致争相送子苦读。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闻风而动”,听到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
在某育儿网站上发出的一封帖子说:“上小学前识字量要达到2000个字”、“孩子不会写作文,小学肯定跟不上”……家长们争相跟帖,不少已拿到小学入学通知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听到这类“风声”,忙着给孩子报“急速辅导班”。浦东某名牌小学四年级家长范先生说,小学生光会做语文、数学题,已经跟不上时代。小学生家长到处收集“百科全书”、“古诗百首”、“名著百题”等,以题目形式让孩子死记硬背。
读书花苦功,固然没错。但一味追求“高大全”,则歪曲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导致孩子书包越来越“重”。卢湾区一中心小学校长程华认为,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能力的刻意“拔高”。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主任陶保平说,这还是一个理念上的冲突。就孩子天性来说,他们都希望快乐、玩乐,虽然目前我们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快乐学习、做中学、玩中学等,但不少家长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孩子们起点越“高”,必能跟进学习节奏,将来才能有出息,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怪圈之中,最终受累的还是孩子。
调查发现,某些初中的不良导向,也是家长片面“施压”、孩子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据了解,本市已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小升初”采取就近入学形式。没了考试,家长就没了方向。本市某些民办中学就擅自组织升学考,以面试代替笔试,考题大多难、怪、偏,且多数超过小学教学大纲,小学生不作专门训练难以答出。记者让重点大学中文系博士孙先生现场做一套“小学生升初中面试题训练”,没想到他对很多题目“无从下笔”,“现在上个小学真是不容易,博士毕业的我都答不出小学生的训练题,可想而知现在的孩子读得有多苦。”
在本报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小学生负担座谈会”上,不少专家感言:社会用人制度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名校生也是加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根源之一。社会上还有许多盲目的学历攀比,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和老师教育质量。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学生求学的唯一追求。莘莘学子只能埋头苦读,加班加点,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挤进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而要考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个环节也不能轻松,孩子就在这条漫长的求学路上痛苦前行。
提高兴趣是减负“良药”
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正林指出,孩子过重的负担,不仅是由于学业造成的体力、脑力之“负”,而且是影响其成长的精神、心理之“负”。对于个人的压力感受,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有过精彩论述:“负担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喜欢而强迫其被动完成,就会成为负担。如果喜欢什么,就会积极主动去做,怎么会成为负担?”
不少专家认为,要真正实现减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要正视孩子的发展状况,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恰当要求,并创造条件,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孩子乐学、好学、会学。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程华用开车来比喻孩子发展的实际程度:“动力不够,即使从低速挡换至高速挡,汽车仍然‘跑’不起来。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
家长还需和学校达成一致共识。据2007年本市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家长与学校联系和合作状况总体不令人满意。询问学生家长“最近两年您主动同班主任电话或面谈等联系情况如何”,“从来没有”的占12.3%,“每学期1-2次”占31.3%,“特别需要时才联系”的占40.3%,“每月1-2次”的占12.4%,“每周1-2次”仅为3.7%。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总干事顾溥权对此表示,为孩子减负,学校应加强与家长联系的主动性和指导性。
为减轻孩子负担,市教委去年已明令取消中小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但随之而来,民间一些英语等级考却愈演愈烈。现场作文比赛、××英语等级证书、××杯数学竞赛、儿童阅读竞赛……一位家长指出,每逢上半年竞赛“旺季”,孩子一周至少可参加一次比赛。不少校长建议,对小学生来说,过多的竞赛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者还可能使其产生厌学情绪,社会层面应唤起良知,有责任为孩子营造快乐放松的学习氛围。比如,可将“竞技赛”转向“兴趣赛”,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发展,给他们更多自我展示和发挥空间。(记者 彭 薇 陈煜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