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因材施教>>正文

如何教孩子认字?

    开学了,大班的小朋友升学读一年级,丁丁也要开始读中班了。一直以来,外公外婆对于我们迟迟没有教丁丁认字、写字耿耿于怀。好歹也是高中毕业的外公一日心血来潮,拿着小黑板教丁丁认字。丁丁似乎也饶有兴趣。不过,外公也是三分钟热情,隔几天就歇菜了,丁丁又回到只听故事不认字的阶段。
  其实,早几年,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都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规定幼儿识字不要超前。我虽然没有教丁丁识字,但是一直在思考,如果要教小朋友认字,我们应该如何教?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我们认字,对着有图形的教科书,老师教一遍,然后回家抄个十遍二十遍。是否有比这种重复记忆更有效的方式?
  最近,一本写给大学生看的汉字教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也让我似乎模模糊糊找到了一个方向。这本名为《汉字源流》的书讲述了中国古人如何从结绳记事到创造文字。从那些古老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最初的文字与其说是字,还不如说是画,比如目,就是画一个三角眼,山就像一座山,羊长了两个角,果上面结了个果实……而最初古人在画字的时候常常左右不分,向左边和向右边的都能表示同一个意思。
  读完此书以后,我突然意识到,人类社会对于文字的创造和认识过程,和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何其相似,文字初创时期的造型与初学汉字的孩子正处在对应的早期智慧阶段。我颇为得意自己的结论,却被告知,其实华德福教育早已总结出了这一现象。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介绍:“八岁入小学……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六书” 就是六种造字的原理。可见,古人教汉字,并非一上来就直奔主题,一个字一个字教,而是先讲明白造字的原理。当一个个象形文字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凭着他们对于图画的敏感,再加上适当的引导,难道不会比我们当初学认字、写字的过程更充满乐趣,更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吗?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我对约百年前被五四运动打倒的所谓“旧式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么多年,我们所批判的可能只是我们“以为”的“旧式教育”,而非真正的“旧式教育”。死记硬背并不是这些“旧式教育”所提倡的,而恰恰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所需要反思的最大问题。
  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