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三岁看老”,别以为这句话只是中国的流行语,其实在美国,这一说法同样深刻影响着为人父母的美国人。从美国翻译过来的诸多流行育儿书,就有各种关于敏感期,丰富的刺激能够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神经突触,从而让他们变得更聪明的说法。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约翰·布鲁尔博士写的《3岁,真的定终身吗?》,就是对这一说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加以反驳。
布鲁尔总结了美国学界和政界流行的三种基于神经生物学的迷思:突触的蓬勃发展、大脑发展关键期、丰富的环境。根据这些领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人类出生后的最初三年,有一段时间,大脑突触形成的速度相当快,将神经细胞连接成可以运作的回路。这段突触快速形成的时期,就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虽然这段时期过后,大脑依旧会继续发展,但是发展的方式是失去或者减少突触数目,而不是形成新的突触。在这段关键时期,丰富的环境以及刺激的增加将对大脑发展产生最大作用。
然而,作为一名在神经科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布鲁尔对此深表质疑。他认为,婴儿时期决定论首先是基于欧洲的文化传统,就是中产阶级太太被社会赋予了塑造孩子未来角色定位,母亲对婴儿的爱和照顾,被认为是塑造孩子生命最有力的生物本能,而布鲁尔认为,这不过是文化传承。
他在书中对于形成这些结论的最初实验加以分析,发现了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首先,在如今我们看到的所有所谓科学结论的基础实验,都是用老鼠、猴子、猫来做,或者是基于对大脑受损的儿童的医学观察,从来没有一个用健康的人来做受试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恒河猴大脑发展的研究表明,直到猴子3岁,突触的密度才开始下降,而以猴和人的寿命相比,猴的3岁相当于人的20岁。
事实上,所有的实验者都谨慎地下结论,并没有将实验推广为婴儿成长的普世规律,但是这些科学实验被别有用心的政客、商家和怀有各种目的者所利用,最终形成了今天强大的迷思。
照书养不如照猪养,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改变。布鲁尔认为,在许多不同的外在和文化环境中,孩子都可以顺利长大,并且终身都可从经验中学习、受益。对于父母而言,养小孩最好的办法还是凭常识————跟孩子说话、唱歌,一起阅读。
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当下的中国,常识却是最匮乏的,而布鲁尔宣扬育儿常识的这本书注定是无法成为畅销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