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专家来我市讲学时认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作者:记者 吴娟 曾淑花发布时间:2006-09-21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犹抱琵琶半遮面
-----北大专家来我市讲学时认为此项教育迫在眉睫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在中国众多家庭都曾经上演过的这番对话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于性教育的态度: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家长羞于开口,学校不敢触碰。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国目前性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好奇,其实就是对自己作为个体人的探究和认识过程,因此,这种好奇与生俱来。一旦无法通过正常的教育渠道获取,学生只能通过网络、媒体、书籍和同伴之间的交流来了解性,这种了解方式往往阻碍了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9月20日,为了提高我市中小学校长、德育专干、体卫专干、校医、保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有效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技能水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特邀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到我市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讲座,共有5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传统教学:性知识欲说还休
一直以来,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问题局限于生理卫生课。生理卫生课涉及到的男女生殖器官的介绍和不同的生长发育特征均属于知识性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属于新鲜事。市一中几位高三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的生理卫生课上是男女分开来上,会讲一些基本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了。记者还了解到,有的学校生理卫生课甚至直接跳过性知识的章节,结果却让学生更生好奇心和神秘感。
对于我市现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副局长左海燕如此总结: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想知道的,老师不讲,老师讲的,他们已经知道了,他们想更深入了解的,老师们不敢讲;而对于老师来说,也有难处,其中关键是没有一套规范的教材,即使有了教材,在具体教学教法上也不知该如何实施。
可以说,在中国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即使到了21世纪,性话题依然敏感,人们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私下密谈,或是“黄色段子”朗朗上口,没有形成一个正常的交流渠道。在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家长羞于向孩子开口,老师担心家长反对,都不敢触碰。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西方文化的冲击,单纯的生理卫生课和家庭性健康教育、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缺席已经很难满足年轻人的需求。缺乏公开的,正常的主渠道让学生大大方方地获得性健康知识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2005年,一份由学生发起的《广州市中学生性心理及其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279份有效问卷中,54.2%的中学生认为未成年性行为是正常的。
性教育:放飞健康青春翅膀
虽然我市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困难,但也不缺乏摸索和尝试。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市计划生育协会联合在部分学校开展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试点学校”的项目活动,且每年都举办青春期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开展一些青春期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应。
市华侨中学是试点学校之一。据该校负责德育处副主任周光荣介绍,近年来,该校很早就关注此问题,并以女生工作为突破口开展工作。今年,学校向全体女生赠送了《美丽青春我做主》的女生生活指导小册,该册子汇集了女中学生审美观、生理心理观、交友观等方面内容,涉及到女生青春期常见的疑惑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们普遍反映比较实用。该校还针对女生青春期教育、女生与男生的交往、女生的心理健康等,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包括邀请中山市十杰市民耿海英作题为“飞翔青春我做主”的专题讲座,介绍女性成功经验,解答女生青春期的困惑;开设女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设置针对女生的“心理之窗”广播节目,女教师开展一帮一的谈心活动。另一“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试点学校”——黄圃理工学校同样非常重视女生工作。该校德育处主任温晓宁告诉记者,自学校建校以来就成立了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青春驿站,由一名专职的心理老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学校女工委邀请黄圃医院妇产科医生开设青春期教育讲座和卫生知识;9月16日,学校邀请华南师大的专家针对全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培训工作,共计170个课时。
转变观念:性好奇非品德败坏
市教育局左海燕副局长认为,在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品德好坏和性好奇、性行为的关系,千万不要把青少年对性的好奇,把青少年早恋和品德败坏混为一谈。二要注意互相尊重,要做到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三是要把男女交往和中学生恋爱区分好。四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尺度,结合本镇区的风土人情、社会风气、还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各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的情况,开展适时适度的教育。
据了解,今年市教育局将开展几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初期工作。具体有:十月份组织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课堂观摩活动,十一月份结合中山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调研。今后将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与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结合的原则,与中山市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科研立项结合的原则,与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学校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适合中山人文,有中山特色的教育模式和工作机制。
■专家观点
如何与青少年谈性?
北京大学季成叶教授谈青春期性教育
季教授表示,性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它根植于性科学,但与其他类型性教育有区别,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将之等同于性科学、性文化。开展性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传授科学性知识,帮助青少年了解性科学知识,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其中的关键是要落实到行为,同时也是为青少年的终生健康奠定基础及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据季教授介绍,性健康教育包括七大方面内容,包括性生理卫生保健、性心理教育、性伦理和道德教育、传授人际交流技能、性自我防卫能力、婚前保健教育、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等,其中性心理教育是最重要的部分。学校在进行性生理卫生保健教育时,要注意让男孩女孩了解自己的性器官、性生理,但也不能忽视对异性发育现象的了解,以消除他们的性神秘感,减轻因无知而导致的性紧张;不能仅限于知识讲解,要介绍保健技能;不要将内容局限于性的小圈子,应与其他青春期保健知识结合。
季教授指出,青春期正常的心理特征包括闭锁心理、小伙伴集团、狂热的追星现象、性意识觉醒、性冲动、性幻想和性梦等。针对这些心理,家长需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经常问孩子要去哪,见了谁;不要随便翻孩子的抽屉;不要偷听孩子的电话等,让孩子在调整中度过这个阶段,让孩子在相对“独立自主”的环境下成长。
季教授认为,性健康教育有其特有的方法,除了生理健康课,还需要通过咨询、道德教育、个别访谈、调查等来配合。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要讲究系统性,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的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关性生活的准备、性生活的满意度、人类性反应周期等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对于初中生,主要是要消除性的神秘感,着重介绍性发育知识;高中生则侧重在消除性的心理障碍,传授生活技能,减少婚前性行为;大学生则着重介绍避孕、节育、婚前检查等知识。此外,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要注意性知识与性道德教育同步,性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好比卖给人一支枪,而不过问对方到底用枪打谁,这样的教育和性禁锢一样有害。二是家长参与性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是关键,要正确理解儿童的“性游戏”;淡化性的神秘感,避免因为家长的呵斥造成儿童的负疚感;性生活应该回避孩子;当着孩子的面不应该过分亲昵,不乱开成人玩笑;不让孩子接触成年读物。
■相关声音
男生哄笑 女生羞涩 教师称好 家长难言
小梅:学校的生理卫生课都是讲讲月经知识,我们一早就知道了,没什么特别的。我们一般通过电视、书籍还有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就能了解这些知识。妈妈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性骚扰等问题。学校教的东西当然不够,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课堂上知道更多的东西。
小红:学校的教育已经算比较好的了,在高一的时候上过课,都知道一些内容,平时也会和同伴聊聊,妈妈也会教我的。
小军(当记者向一群男生发出采访话题时,引来一阵哄笑,众男生推出小军作代表,说他很有经验,戴着一副眼镜的小军一本正经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学校的生理卫生课也只能这样了,我自己会看一些书,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了解一些内容。学校也没必要再加强性健康教育,就这样也行了。
在性健康讲座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几位听课老师,他(她)们同时也是家长。
周老师:这次讲座最大的收获便是“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前的那种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的做法完全没必要。不过,如果要落实到行动,还是有些困难,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和学生面对面沟通这些问题。作为家长,我和读高中的儿子就从来不谈这些问题,不好意思(说到这里,周老师在电话里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老师(谈到自己家的性教育问题,李老师似乎也有些尴尬地笑了):今天的讲课启发很大,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我的两个孩子都念大学了,我从来不和他们谈性教育的话题,已经不需要了。他妈妈有时候会教一些东西,这方面,我还是做得不够。
■他山之石
国外采取的三种方式
在国外,青春期性教育已经建成体系,比较完备。据季教授介绍,国外的相关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心理辅导和咨询相结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讲述他们不安、焦虑的问题,通过心理医生和老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加以解决。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与学生一对一地沟通、交流。国外的性健康教育通常由基层教育者完成,不过,这要求整个社会有足够的心理咨询人才。
二、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接受正确的性教育。角色扮演是指:老师设计几个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场景故事,由学生主动选择扮演的角色。结束之后,由老师引导归纳,点明正确的观念和态度。这种方式朴实、自然,富有启发性。
三、同伴教育。随着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开始,同伴教育从国外传入中国。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形成小圈子,同伴的表扬比家长和学校的夸奖更容易让他们兴奋,而来自同伴的批评和压力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

上一条:如何培养孩子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