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6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专家支招>>正文

孩子像白纸,父母就是绘画者

心理专家朱洪岐谈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中山市北斗星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朱洪岐。
 
 
本期题目: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灵成长
主讲人:朱洪岐
    孩子像白纸,父母就是绘画者心理专家朱洪岐谈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今,各行各业均需持证上岗。虽然不能保证质量、服务一定到位,至少有了从业资格。而唯独做父母不需“持证”,也不会“下岗”;能生就是妈、能种就是爸,自然而然和想当然的来带孩子。日前,北斗星咨询心理专家朱洪岐老师做客“香山讲坛”,他认为“问题孩子”多由“家庭工厂”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模式等人格特点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重大。
 
 
亲子关系让家长犯糊涂
 
    近年来,“亲子关系”一词的使用频率高于任何时代。既反映出人们愈发重视亲子关系,同时“亲子关系”也愈发难以令人难以捉摸。“亲子”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再是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也不是亲戚、同事关系,更不是完全没关系。这其中的“度”很微妙,让不少家长,尤其是新生代家长犯糊涂。
 
    朱洪岐的讲座以“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灵成长”为主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家长和孩子带来一碗“心灵鸡汤”。他以现场调查做开场白,结果显示,现场听众中,一半的人还没有做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中,从来没有困惑的,没有一人举手。
 
    看来不少家长,对处理亲子关系中,可能都遇到了麻烦,而且很棘手。如孩子老是爱上网不爱学习,孩子很孤僻,孩子爱撒谎,性格很暴躁也很偏执,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于离家出走或以死要挟……面对如此的境况,家长很是头痛,可苦口婆心的教育,似乎不顶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于是乎,一片家长抱怨:“父母在外挣钱多不容易,供你吃供你喝供你读书,可一点也不懂事。”
 
 
什么工厂造就什么产品
 
    朱洪岐一语点破,孩子的问题多来源于家庭这个“工厂”。有什么样的工厂,就能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养育方式也决定着孩子的成长。事实也证明,等孩子成年后,其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模式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尤其与母亲的关系更大。
 
    现场,朱洪岐还为观众播放了《S0S拯救父母》的动漫视频,引起现场爆笑。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父母和家庭,其实,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在孩子们眼中,不过就是一个“烦”字;父母的“供吃供喝供读书”,也不过是个心理负担罢了,父母以爱的动机实施的却是不当的行为,换来的只能是孩子的反抗。朱洪岐认为,各行各业均需持证上岗,也有必要给父母发“上岗证”。
 
 
孩子没玩伴只玩电脑
 
    数据统计,全国有30%的中小学生需心理辅导,而我市有中小学生40万,问题学生的数量十分庞大。朱洪岐认为,现代孩子的优势十分突出:物质条件好、身体也棒很多、学校师资条件好、老师知识也很全面等。
 
    不过,不利成长的因素也很多,如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缺少伙伴交流和“隐性留守”,玩电脑时间过多、父母过高的期望、要么管教严厉、要么无限制满足,如此种种,导致部分孩子的成长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缺乏和谐。他形象地比喻,孩子们不是在“专制”中“被害”,就是在“溺爱”中“变坏”。
 
 
如何做“持证”父母?
 
    健康孩子背后是合格的父母,问题孩子源于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那么怎么做才能算是合格的父母?朱洪岐表示,为人父母主要有两大职责,抚养和培养。抚养指的是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和安全,而培养着重是软件方面的隐形东西,如能力、道德、情感等。
 
    已经深夜12点,而儿子还在上网,做父母的会有哪些表现?现场请了7、8 位家长上台演示。家长的态度无非是责骂、命令、威胁、说教等,甚至扬言要砸电脑,而这些话在孩子们眼里只是“心烦”,引起的反应只会是抗拒,孩子学不到自律和责任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究其原因,是父母在观念上将孩子当成了“附属品”,行为上要么控制,要么纵容。
 
    朱洪岐根据多个案例,以及自己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他认为,孩子生来像一张白纸,父母是绘画者,这幅画是无价之宝还是一文不值,完全取决于绘画人的品质和技艺。
 
    他比喻:人生就像一场戏,剧本大纲在7岁之前写好;7-12岁是人生剧本的细节编订;12-18岁开始人生彩排。18岁以后开演剧本,假如不改变,相同的模式就会不断地重演。
 
    在扮演社会角色时,人生剧本直接影响着命运的方方面面。在孩子幼年时给孩子把人生剧本的大纲细节编订好,而非成年后去亡羊补牢。正如古语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与婴幼儿时期的心理营养(养育方式,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亲子沟通“四字经”
 
    朱洪岐也向家长们传授了亲子沟通的“四字经”。
 
    听——共情听。家长和孩子站在同样的位置看问题,也就是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用对方的心感受世界,用对方的大脑思考世界。问题归属孩子时,运用“听”的策略。
 
    说——表达我。父母很多时候在表达方式上不当,结果成宣泄自己的情绪,或是命令、控制、说教等。应先描述不可接受行为,说出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行为造成的影响。
 
    看——正向看。父母可以看到孩子所有行为都有其正面的动机,同时,也要将动机和行为分开来看。当我们不断强化孩子正面的东西,他得到的是信任、理解、支持、鼓励等正向的感受,才能真正激发他心灵的成长,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期望效应”。
 
    赢——亲子赢。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时,不宜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孩子10岁后),凡事宜同孩子平等讨论和协商。一件事给双方的需求带来冲突时,宜用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