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生存环境的不同,因此,谈家庭教育一定离不开时代。近日,全国著名青少年家庭教育名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桢教授为东区八所中学的家长们带来《如何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有能力的好孩子》的主题演讲。当今时代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家庭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变化一:社会意识多元化对策: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2008年汶川地震,四川中学教师范美忠不顾学生安危,率先跑出教室,并发表网文称“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许多网友骂他是地震中“最无耻教师”,并讥讽他为“范跑跑”。但仍有70.5%的网民明确表示反对出台“老师禁跑令”,甚至有他的支持者认为,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
谈到范美忠的事例,陆士桢表示,如果放在以前范美忠会受到千夫所指,但在今天,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对他的支持,由此可见,社会的意识趋向多元化。孩子生活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在价值观念、信仰追求、行为模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受学校、家庭、社会的主流影响越来越有限,而社会上各种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这种情况下,培养当代孩子的选择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培养当代孩子的选择能力,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在复杂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本价值的选择能力;第二、符合社会规则和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行为能力;第三、与这种适应相一致的情感状态及情绪表达能力。
■变化二:物质化影响社会道德价值对策: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家园
现在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陆士桢表示,“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哪儿?”世俗的成功,往往指的就是物质标准。这种急功近利的成功标准,是受了市场经济以物化成果论成败观点的影响,这种观点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目标。
“一个清洁女工,她或许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但她可以下班后和家人围坐着吃一顿温馨的饭,饭后可以看她喜欢的电视,从心灵的安详和幸福程度上来说我不一定比得过她。”陆士桢表示,物质的追求没有尽头,只有精神家园才能给我们终极满足。因此,在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的情形下,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构建精神家园。每个家庭都必须认真思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
■变化三:权威社会让位于民主格局对策:做民主的家长
过去,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且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即便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如此。过去的孩子对父母唯命是从,父母只要对孩子呵斥一句,孩子便不再坚持主张。然而,随着如今话语方式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草根化,很多家长都表示,用传统的一套,很难教育今天的孩子。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习惯于训斥,习惯于对孩子的灌输,在今天看来,这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最无效的。
家庭教育必须要回应时代的特点。陆士桢主张,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逐渐步入平等、沟通、民主的新格局。做一个民主的家长,就要把儿童作为一个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从理解出发,积极接纳儿童,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
著名青少年家庭教育专家陆士桢认为
家庭教育须顺应时代变化
发布时间:2012-03-12

上一条:当孩子忠实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