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和家长沟通,互通孩子学习成长情况,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事情。但今天发生的一件事,却促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该不该给家长打电话?
事情要从检查作业开始。由于前一段时间休假,作业时有时无,上学期努力培养的坏习惯回归原点,孩子们的家庭作业情况很不乐观。上周五,我特意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并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今天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可是,依然有个别学生令我不满意。
“老师,小华(化名)又没有做作业!”小组长有些生气地向我投诉。
“是没交,还是没做啊?”看见小女孩脸色通红,我急忙把事情向好的方向引导。
“一个字也没写,现在才刚刚开始。”小女孩理直气壮。
我招招手让小华过来,询问原因。我看着他,希望他说:“老师,对不起,我们去旅游了,没来得及做作业……”或者是可以令人相信的理由。
可是,小华没有。他精神不振、眼神闪烁。过了一阵才弱弱地说:“我把记作业的本子忘在了教室……”
我心里一阵难过:这样的理由对于他来说,大概只能说是“借口”或者“撒谎”。
上课的铃声不允许我再对他说什么,我轻轻地挥挥手,让他回到座位上。
第一节不是我的课。心里想着小华,就想着和家长聊聊,看能不能找到原因,找到让孩子快乐学习的门道。
电话接通了。“不好意思,一大早打扰您。我想了解一下孩子双休日做作业的情况……”
孩子的爸爸很有礼貌地说没关系。可是,当听说小华没有做作业时,情绪激动,突然很坚定地说:“叫他到校门口,我现在就去接他回来。”电话随即挂断。
我一时很愕然,几次家访,孩子的父亲都很谦和,彬彬有礼。怎么会突然如此激动呢?
显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拄着拐杖“快步”来到教室,再一次向孩子了解情况,并没有说及他父亲要来。看着他略带忐忑地坐在位置上读英语单词,我心生怜悯——父母离异多年,好习惯没有养成,这大概也不能说是孩子一个人的责任。
叹了一口气,我尽可能快地向校门口“赶”。孩子家离学校很近,我不想让他的父亲在门口等待。
看着我拄着拐杖急急地赶,他的父亲有些愕然——只是一瞬间,很快就恢复了激动的情绪。
“我要把他带走,非要好好收拾他一顿不可……昨天问他很多次,都很肯定地说做完了……”
在学校保安队长的协助下,好说歹说,才把他劝进了保安室。他一直不肯坐下,情绪很激动。
我慢慢给他解释,说孩子学习习惯固然有问题,但我自己生病请假的一个多月,也是孩子懈怠的客观原因,我们要正视,才能解决问题。
“不关您的事,您已经做得很好。这孩子油嘴滑舌,我已经忍了他很久……一定要给他一个教训……”
“打孩子不能解决问题,他已经这么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换一种方法,走进孩子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帮助他……”
“我们不会给那么多机会的。在台湾,孩子不听话是要老师打的,打完以后,家长还要去给老师道歉,请求原谅……不像这里,不让打孩子。我们是打着长大的,打坏了,还可以再生……”
见他如此这般,我很为孩子担心。请他给孩子一次机会:“真的不好意思,我没想到您会这样激动……您是不是觉得我对孩子要求太高,或者作业布置太多……”
“没有。我当过兵,我知道。军官不会针对任何人,如果你跟不上队伍,那肯定要被罚……”
我再三明确没有罚孩子的意思,只是想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出现反复,想家校联手,让孩子开心向学,阳光成长。
谈话持续了很久,直到第二节课要开始的时候,家长才离开了学校。
中午放学的时候,我把小华留下,和他进行了平等的交流。他哭着说:“爸爸问的时候我不敢说出实情,怕爸爸骂。”我告诉他有问题可以打电话给老师,老师会帮助他;回家后要主动向爸爸认错,不要激恼爸爸。他离开的时候,我再一次拨通他家的电话,告诉他爸爸“孩子知错了,不要打他。”
下午上课前,班长来给我回报:“小华回来了,好像不开心,眼睛有些红……”我心里想的却是: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下午放学时,我还是放心不下,又叫小华来到办公室。坐在我的身边,还没有说话,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一回家就打,用皮带,不管哪里……”我抚摸着他胳膊上被打的红红印痕,忍着心里的疼,对孩子说:“不管怎样,爸爸都是为你好,你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别再让父亲为你操心……”问及母亲,已经很久没有联络,甚至,他连妈妈的电话都不知道。
“其实,也挺可怜的。”孩子离开的时候,同事不无同情地说。
而我,则很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看着孩子寥落的背影,我很后悔也很彷徨。第一次为这样的事情感到迷茫,忍不住反复问自己:我做错了吗?是不是不应该打这个电话?
那么,老师向家长应尽的告知义务怎样做到呢?孩子良好的习惯该怎样去培养呢?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不要那么执着,就不会有此刻心中的忐忑与苦涩?
该不该给家长打电话?
发布时间:2012-05-08

上一条:家长不妨“狠”一点“懒”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