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6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专家支招>>正文

父母可别“好心办坏事”

    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最重要的,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对孩子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怕出危险,怕生事端,但偏偏是这些一厢情愿的“好心”和过分的溺爱,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那么,父母要警惕自己哪些方面会“好心办坏事”呢?
  ■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案例:陈先生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了一片。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先生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实际上,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案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她:“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往往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案例:一天,徐先生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徐先生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先生才回过神来:“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间的比赛,帮孩子钻空子,帮孩子出主意,提醒孩子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输不起”,把成功看得过重,心理变得更脆弱。
  ■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案例:赵先生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又想买个天线宝宝,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他束手无策。
  点评: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案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穿发光的鞋子。”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
  ■“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案例:刘先生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先生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先生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但其实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饭桌上的妥协者
  案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父母却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随意泄露孩子隐私
  案例:徐女士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女士也无意中说:“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每一个人,即使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父母不能随意干涉,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