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对一个活生生的一岁男童又摔又打……近日,重庆小原原事件引起市民广泛关注。为何暴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的教育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老师表示,相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现今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打架等暴力事件,甚至有更多的女同学也爱打架。究其原因,这与父母的棍棒教育、情商教育的缺乏,以及暴力的影视剧、网络游戏泛滥有很大关系。
案例
12岁女孩电梯摔打男婴
近日,新浪发布的一段残忍又让人匪夷所思的监控视频,再一次引起社会对于暴力孩子的强烈关注。
视频显示,重庆长寿区一名一岁半的男童原原被婆婆误留在电梯,被电梯里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抱起。电梯关闭后,小姑娘却把原原摔到地上猛踢。直到电梯门打开后,小女孩又将原原从电梯内拖出门摔在楼道内。男童婆婆追到25楼,找不到孙子。小姑娘还拍拍老人说“阿姨不要着急”。之后,孩子被找到,浑身是血地躺在小区楼下,生命垂危。
其实,类似的学生施暴行为在网络上是一搜一大片。今年9月,一段女学生集体围殴女同学的视频在网络上窜红,一群穿着校服的女生对着一位同样穿着校服的女孩扇耳光、拳打脚踢甚至罚跪。
走访
学生间常因为小事动手
记者采访我市一些小学老师了解到,类似于打架的暴力事件,学生之间时有发生。
老师表示,多数暴力打架事件,常常是因为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有些孩子脾气比较暴躁,当被老师批评了、被同学指出了错误行为、吵架说不过别人时,他们会异常愤怒。这些孩子常带有不满、愤怒等情绪,不懂得如何宣泄缓解,往往就会用“拳头”来说话。
“前些天,有个男生在排队出操时,不小心把后面女生的脚踩到了,这个女生二话不说,噼里啪啦地就朝男生猛打,导致人家的眼镜掉在地上摔坏了,家长还前来投诉。”一民办学校周老师说,相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现今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打架等暴力事件,甚至有更多的女同学爱打架。
原因
受父母的棍棒教育影响
为什么现今有不少孩子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心理老师安风涛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父母总是用暴力来教训和惩戒孩子,让孩子也产生了暴力倾向。“父母的行为,会让孩子误以为生气时是可以打人的。”安风涛说,从暴力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到的就是“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其次,安风涛认为,我国的教育重视知识传递,但是对孩子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疏导不够,也就是情商方面的培养做得不够。
安风涛还认为,网络游戏,暴力影视剧等社会环境,对孩子形成爱“动手”的习惯“功不可没”。安风涛说,现在的网络游戏、影视作品和动画片都充斥着很多暴力画面,孩子看到后容易模仿片中角色的行为。
建议
家长要学会应对亲子冲突
如何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安风涛建议,家长首先要掌握一些应对亲子冲突的办法,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而不要总是以暴力的方式胁迫孩子屈服。“家长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情绪糟糕时,应该用一些恰当的方式去宣泄和调节。”安风涛举例说,妈妈生气时,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其次,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讨论并协助他们选择一些适合观看的影视片,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在学校方面,安风涛期望能有更多情商提升方面的引导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