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专家支招>>正文

“考好奖钱” 如此激励孩子使不得

    某小学学生表现好可领取"作业免做券",掀起了一场关于激励教育的话题。"考好奖钱"等错误激励方式自然是抨击对象,"快叫阿姨,阿姨待会儿给你买糖吃"、"需要零花钱的话,给我做家务吧"等激励方式其实危害更大。那么,在我们父母身上有哪些激励孩子的方式不靠谱呢?
  错误激励1“需要零花钱的话,给我做家务吧!”
  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渗入,这种“支付报酬”的鼓励形式越来越盛行。妈妈们抱着教会孩子“要回报就要有付出”、“尽早体验社会”的理念,试图为孩子搭建一个公平交易平台。殊不知,这种激励模式可能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
  “家”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场所,它不是市场。家人的凝结剂和润滑剂是“感情”而非别的,这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很多家教专家并不赞成孩子干家务就给钱,因为将会把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把亲人间的互助处理成利益交换。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且会削弱儿女和父母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完全要屏蔽这种方式,只是在操作上,妈妈们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当孩子有额外需要时,才可选择用干家务换报酬的方法;尽量让孩子体会做家务本身的快乐,比如碗由脏变干净的感觉;在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处,多一些称赞和鼓励。
  错误激励2“快叫阿姨,阿姨待会儿给你买冰激凌吃。”
  每次小朋友见到陌生人时,耳边总会出现这样的声音。看似鼓励孩子讲礼貌,培养他热情待人,可是这样的激励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呢?
  这本身并不是个激励的行为,更像是在贿赂小孩。可以问问自己,你是想培养孩子讲礼貌、尊重他人的品格,还是想培养他学会巴结大人的习惯呢?当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打招呼,他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我本不用跟阿姨打招呼,但是她如果给我买冰激凌吃的话,可以叫她一声。
  想要孩子尊重别人,首先要尊重孩子。他想打招呼就打招呼,不想就随孩子去吧。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或者用一些手段贿赂他,这本身就是对孩子不礼貌了。
  错误激励3“你考到前三名,我奖你零花钱。”
  相信这种声音对那些现在初为父母的人非常熟悉吧,虽然我们对此不甚喜欢,却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去鼓励孩 子,因此这种曾经不屑的方式现在又变相地用在了我们的孩子身上。“你好好完成任务,老师会给你朵大红花的!”“你好好完成暑假作业,回头给你买新书包。”
  学习好了就奖励物质的方式无疑是将孩子的努力学习物质化了。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快乐,不再是自我提升的满足,而是获得物质奖励的手段。这种方式即便让孩子学习进步了,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对物质的狂热和唯利是图的思维模式。
  错误激励4“想吃糖的话,你不吵不闹,半个小时后给你。”
  很多父母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调查:实验者给一群小孩每人一个棉花糖,对他们说,如果谁能等到半小时后再吃,就可以再获得一个。最后有一部分小孩当时就吃掉了,还有一部分小孩能强忍着馋,吃到了两个棉花糖。根据跟踪调查发现,后一部分小孩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方面都更为成功。科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延迟满足”。很多家长会通过某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种优秀品质,但是它并不是通过无数次“延迟满足”的行为去培养的。重复某种行为和强化这种能力并不是对应关系。这种将孩子想要的东西故意推迟给他的行为,除了激起他对这个东西的迷恋之外,并不能提升“延迟满足”的能力。我相信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他们在平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并对别人许下的承诺有足够信心,因为只有内心有足够多的满足感和对他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能抵御当下的诱惑。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