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不经意的语句可能给予孩子巨大的力量,也可能令其大受打击。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简单的“好啊”两个字,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各种新技能;“你来决定吧”五个字将选择的权利赋予孩子时,也让他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那么,父母口中还有哪些话语,是孩子们喜欢听,能为他们带来正力量的呢?本版为您盘点。
案例1“好啊”
锋锋(化名)今年刚刚满10岁,就像一匹铆足了劲要起跑的小马,对身边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由于年龄还小,尝试的事情往往都已失败告终,受到了不少的打击。
所幸,锋锋爸爸一直对他的各种尝试,抱着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一天,锋锋看到爸爸正在擦皮鞋,心血来潮的他再次向爸爸请缨:“我可以帮你擦皮鞋吗?”看着儿子满腹斗志的样子,爸爸笑呵呵地应允:“好啊!”锋锋接过爸爸手中的擦鞋刷子和擦布,并学着爸爸样子,替爸爸擦鞋,动作虽不熟练,但很认真。
从那以后,爸爸回家脱下的皮鞋,锋锋都主动为鞋擦油。爸爸高兴地说:“多好啊,我家锋锋学会一样新手艺了!”
老师看法:有些父母凡事总不让孩子做,但是,这样无疑让孩子没了许多亲自体验的机会。
父母应该为孩子安排一点儿日常的“工作”,一开始这些事情可以很简单,让孩子能轻易完成,完成后还应表扬孩子。慢慢地,事情的难度可以逐步增加。如果孩子觉得困难,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并鼓励孩子不要放弃,一定要把事情做完。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在做事中学到知识,还增长了才干。
案例2“如果我是你,我也会……”
阿俊(化名)今年刚刚升上初中,他之前的同学大多与自己同村,多少能拉上点亲戚关系,因而阿俊一直都是学校里的“孩子王”。上初中后,身边的同学再也不像小学时的同学那样事事让着他了,加上同一个宿舍生活诸多交集,也难免会有各种小摩擦。
一天,阿俊看到一名室友脱了鞋子坐在自己的床上和其他人聊天,有着较严重洁癖的他马上和室友发生了口角,最后还打了起来。事后,同学们都觉得阿俊过于小题大做,都纷纷与他断绝了交往。父亲知道后,找儿子谈心:“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生气”。原本表情冷漠的阿俊听到这句话,马上流下了眼泪。
在肯定了阿俊生气的理由后,父亲又慢慢教导其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愤怒。此次谈话后,阿俊的一大心结被解开了,与室友们重归于好,感情也比之前融洽了许多。
老师看法:当孩子有相应情绪时,我们往往会禁止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来,会把孩子的情绪隔断掉。我们已经是被这样对待了,难道还要孩子也一样?
特别是在孩子因为情绪问题而做了错事,其内心往往是复杂的,既愤怒又害怕。这个时候如果长辈还一味地否定其犯下的错事,之后引起孩子的反感以及自我封闭。而采用换位思维去向孩子表示出自己对其的理解,就如同一把走进孩子已封闭的内心的钥匙。
案例3“你来决定吧”
陈小姐的孩子学钢琴有一年多了,起初是每节课不落,老师也说小家伙弹的非常棒,是她的学生当中弹得最好的一个。
但随着乐理知识日渐深入,手指上的功夫也越加难了,孩子的表现大不如前了,抵触练琴。前段时间,孩子病了一场,自从病好后,只要陈小姐让他练琴,他总是各种理由推托。
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后,陈小姐已不抱希望,决定和孩子“摊牌”。“妈妈不希望你半途而废”,“要不要继续学,你自己决定吧,妈妈尊重你的选择”,本以为孩子会果断放弃学琴,却意想不到地看到了孩子在迟疑,最后向其许下承诺:“我会好好学的”。
以前是我决定让他学琴,他学是为了应付我。但后来则是他自己的决定,学则是对自己负责,陈小姐表示。
老师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孩子做出各种决定:每天吃什么,在几点吃,有的父母甚至会规定孩子应该穿什么衣服,喜欢什么样的时尚。但请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常由别人来主宰的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有权利对他们的生活做出选择。但是,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并不是所有事孩子说了算,宝宝年龄小,他的一些选择并不是完全理智,家长过于有求必应可能会让孩子的需求变得无法无天。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时刻给予孩子一些引导,让他在做合理选择。
案例4“你已经很棒了”
浩浩(化名)是个6岁男孩,去年刚升上一年级。一直以来,他都是个乖巧的孩子,即便在幼儿园也很少闹别扭。
但迈入了小学的大门后,浩浩显得较为异常。“每天早上哭闹,从第一天自己入校,发展到两周后在教室走廊打滚”,父亲谈到,但放学之后浩浩的情绪就会平复许多,能主动完成功课。这一情况让浩浩一家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在辅导浩浩做作业时,父亲发现孩子在阅读中就已掌握了许多常用字。“浩浩,太棒了”,谁知道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如同一句咒语般,浩浩慢慢不那么抵触上学了。
后来,父亲才发现,浩浩闹情绪的原因就在于他比较没有自信,对竞争性的运动不太愿意参加。而上了小学后,身边的同学都开始萌生出对比的意识,这给一向反感竞争的浩浩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老师看法: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有多优秀往往象征着自己多有面子。在我们看来,如果想孩子飞得更高,在他肩膀上多加两块砖头,不如将砖头垫在其脚下,而鼓励的话语,就正如这垫在孩子脚下的砖头。
案例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小敏(化名)有一个比自己年长5岁的哥哥,从小到大,父母给哥哥买了什么,小敏都会吵着要一份。一直以来,父母基本满足了小敏这样的要求,“这样是对兄妹俩一视同仁”。
最近,六年级的哥哥由于近视需要配眼镜,小敏居然也吵着要配一副。“她没有近视,这个要求怎么能满足她?”父亲表示,遭到拒绝后,小敏就一直在闹。
这时,夫妻俩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在误导女儿。灵机一动的父亲告诉小敏:“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你看你有这么多漂亮的裙子,哥哥一条都没有,对不对?”如此一说,小敏不再要求给自己配眼镜,此后也渐渐不再跟风要买哥哥有的东西了。
老师看法:“妈妈在吃巧克力,我也要吃一个 。”这都是小孩子常用来跟家长讨价还价时的简单逻辑。在这个情况下,你可以跟宝宝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别人喜欢的你不一定会喜欢。”你要让孩子懂得,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你想要就能要的,只有在你真正需要时才有必要去拥有它。
商报见习记者吴才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