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安风涛介绍五种常遇到的家长“不良行为”。
案例1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一个学生的来信:前几天,我爸爸妈妈又吵架了,家里的气氛很紧张,屋外是晴朗的天,屋内却乌云密布、死气沉沉。爸妈习惯于“冷战”,每次他们吵架,先是吵嘴,然后就开始保持沉默,这一沉默就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可把我害苦了。虽然妈妈每天饭照做、衣照洗,但饭桌上的气氛大不一样,我感到饭桌上空有大片大片的乌云往下压,心里好像有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总觉得胸口闷闷的,可又不敢吭。哎,我真希望爸妈早日结束冷战!有什么好办法呢?
看法:夫妻二人每日生活在一起,偶尔因为一些矛盾吵架是很正常的。不过,很多家长在吵架的时候不分时间和场合,这不仅让夫妻间的感情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影响身边的人,其中,伤害最深的就是孩子了。因此,正确地认识夫妻吵架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这样可以避免事端扩大。
案例2过度看护,包办代替
小丽(化名)上小学二年级,和同龄相比,她的动作非常迟缓,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差,但父母又对其期望和要求很高,晚上经常要做作业到十一二点。
经了解,小丽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两老对她疼爱有加,小丽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几乎都被两位老人包办了。同时,两位老人以担心沾染病菌为由,很少带小丽出门和小朋友接触,于是,她只能整日待在家里,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刺激。长此以往,小丽形成了现在的这些问题。
看法:小丽生来就是个内向的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以爱的名义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她做事的机会少,自理能力自然变差,做事熟练程度也会很差。不接触病菌看似在帮助孩子,其实恰恰破坏了孩子免疫力的形成,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经常生病。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生活。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要经历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这期间成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容忍孩子犯错。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鼓励他,有进步时欣赏他。
案例3无度满足孩子索取
冬夜,妈妈带着3岁的明明(化名)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后,明明突然发现一直拿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明明着急地哭了起来。全家人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明明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明明打着滚哭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眼看到了午夜12时,糖果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到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明明长大了,想找一个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看法:对于明明的要求,家人在给予的过程中是毫无底线的。他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半夜12点钟也要硬着头皮敲开朋友家的门,就是要一颗糖。”这件事只是一个缩影,生活中,明明的家人应该会有很多次这样无度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教子行为最终也将明明培养成了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孩子在婴儿期,她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可以尽量去满足她,这对帮助她建立良好的安全感有益。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她的一些物质需求的满足就要有一定的限度,同时也要讲究满足的方式和技巧。
案例4热衷盲目比较
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来信:“我的妈妈为什么总是拿我的成绩和表现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每天感觉自己很压抑很委屈,觉得自己好像缺失什么,无意识中也在看别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自己就是如此不惹爸爸妈妈喜欢呢?”
看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将自家孩子和人家的孩子相互比较。但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其擅长的领域,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在每一个领域都领先他人,这样的期待会让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给予的期望。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欣赏和肯定,让孩子擅长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而在孩子表现不佳的方面,适当地给予引导或创设合适的发展环境,协助孩子成长。
案例5胡乱使用物质奖励
小亮(化名)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从他上一年级开始,妈妈就使用物质奖励来激励他努力学习。一年级时,妈妈承诺他如果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考100分就送他一辆自行车。他正希望有一辆自行车呢,于是他很努力地学习,到了期末考了个双百分,如愿地得到了一辆心爱的自行车。二年级时,妈妈承诺他两科都在98分以上就送他一台平板电脑,小亮为了这台电脑认真去学习,期末语文99分,数学100分。他开心地得到了他的电脑,一个假期玩得不亦乐乎。三年级时妈妈再也想不出再拿什么来引诱孩子了。而这时的小亮对学习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成绩也开始不断下降。
看法:以物质作为诱惑物,有时真的会促使一个人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努力做一件事儿,但潜在的弊端是会让人只对奖励本身感兴趣,而对做这件事不再感兴趣。这时,做这项工作完全成了获取奖励的一个手段而已。正像小亮一二年级认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妈妈承诺的奖励,一旦奖励得到,再没有新的刺激物后,他也就不再努力学习了。
物质奖励不要作为承诺,更不要事先告知孩子。父母要尽量避免使用物质奖励引诱孩子做某项任务 (如学习和家务等),否则,可能短期内有效,长期有害。但物质奖励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后给予,例如,当孩子某一次的考试成绩很好,父母可以对她的最近在学业上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并伴随使用一定物质作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