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蔡文强
“要想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爱,陪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工作很忙,那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陪伴质量。可以多和孩子进行平等尊重式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情;也可以多创设一些家庭活动,在游戏互动中,最容易产生快乐,传递情感。”安风涛经常把这些建议给家长,而自己也一直在践行。
如果说上一版家长的五种不良行为会伤害到孩子,那么,本版发生在安风涛老师身上的小故事,也许可以给您一些启发。
案例1孩子面前只秀恩爱不吵架
结婚后,我和老婆感情很好,一直相处很融洽。尽管如此,我们之间也难免会因为生活琐事发生小摩擦,情绪积压久了,也会发生一些小争吵。不过,我们在老人面前一般不会表现出来,免得他们担心,在孩子面前更不会争吵。每次吵完后,我们都会尽量将问题解决,以后就很少会再为相同的事儿吵架了。
我们吵架会背着孩子,传递爱意时却会经常有意地在孩子面前表达。我们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拉手、拥抱和亲吻,有时还会拉女儿一起过来和我们拥抱。
心得:夫妻间吵架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良性争吵和恶性争吵。前者最大的特点就是非重复性的,每次都为了不同的事情而吵。后者则是重复性的,总为了一个老问题不停地吵,每次都解决不了。良性争吵会让夫妻间更加了解,情感更牢固。夫妻关系和谐稳定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稳定。
但夫妻吵架也有技巧:时间有讲究(早晨出门前、晚上睡前、开车时不要吵架);地点有讲究(公共场合、亲戚面前、孩子面前不要吵架);不要以冷战结束;最好不要哭;丈夫先妥协。
案例2孩子能做了,就该放手
我很重视对女儿做事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一直遵循一个原则:考虑到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我就会放手让她自己去完成。例如,女儿洗澡这件事儿,当她在婴儿期,都是大人帮她洗澡。当她到了一岁半左右,我发现她开始有意识地搓手了,于是就告诉她以后手要自己洗。后来,她开始会洗手臂了,于是手臂由她自己洗。到了她3岁时,她就可以一个人洗淋浴,就剩头发要我们帮她洗。等到她哪一天会洗头发时,洗澡这件事儿就完全可以搞定了。
心得:现在小丫头快5岁了,生活上的很多事儿都是自己做的。不仅如此,她还可以分担一些家务事儿,如倒垃圾和叠衣服等。
正是由于我们的信任和放手,才使得女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断增强。
案例3善用物质满足,培养好品质
女儿2岁多时,家里买了一盒巧克力豆。在打开之前,我和她约定每天只能吃一粒。在她同意后,我给了她一粒,她吃后还哭着要。我告诉她可以吃,不过要耐心地等到明天。她见我很坚持,哭了一会儿后也就不再哭了。之后,她每天都会找我要一粒巧克力豆。这一盒巧克力豆吃了将近两个月。从那之后,再和她约定每天零食的量,她一般都会遵守。从她3岁开始,她所有的零食都是自己管理。
心得: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延迟满足能力的强弱和她成人之后的成功机会成正比。
案例4擅用比较,发现孩子优点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也难免会将女儿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不过,当发现女儿做得好时,我会及时鼓励她,帮助她提升自我认同感;当发现她在某些方面不足时,我会抱着等待的心态,尽量创设一些环境和机会,协助她发展。
在女儿2岁多时,我帮她设计了一张“优点表”贴在门上,里面记录了她的十几条优点。我常在晚上抱着她看看哪些优点在这一天表现出来了。每次列举她做得好的地方时,她都会非常满足。时间长了,她的这些优点就慢慢得到了巩固。而女儿天生非常内向,对于这一点我从未对她提起,而是经常带她去玩,教她如何与人交往。
心得: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生命本来的样子,让孩子成为她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如果孩子由于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压力而做出改变来迎合我们的“口味”,那她就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我们而活。
案例5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生活中我很少会使用物质奖励,更多时候会使用精神激励。当女儿在将某件事做得比较好时,我会对她做的事情加以描述,并给予欣赏。例如,当她很认真地刷牙时,我会对她说:“你今晚刷牙的姿势很正确,牙膏一点都没有落在衣服上。”更多时候,我会引导她对自己做出评价,如:“你对自己的刷牙感到满意吗?”,“满意!”,“你对哪些地方满意呢?”“我慢慢地刷牙,不伤害牙齿,牙膏没有弄到衣服上。”
心得:和我们对孩子做出评价相比,孩子的自我评价会更有意义。我们的评价不一定会得到孩子的认同,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对我们的评价形成依赖,她可能为了得到好的评价而故意讨好。
如果说上一版家长的五种不良行为会伤害到孩子,那么,本版发生在安风涛老师身上的小故事,也许可以给您一些启发。
案例1孩子面前只秀恩爱不吵架
结婚后,我和老婆感情很好,一直相处很融洽。尽管如此,我们之间也难免会因为生活琐事发生小摩擦,情绪积压久了,也会发生一些小争吵。不过,我们在老人面前一般不会表现出来,免得他们担心,在孩子面前更不会争吵。每次吵完后,我们都会尽量将问题解决,以后就很少会再为相同的事儿吵架了。
我们吵架会背着孩子,传递爱意时却会经常有意地在孩子面前表达。我们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拉手、拥抱和亲吻,有时还会拉女儿一起过来和我们拥抱。
心得:夫妻间吵架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良性争吵和恶性争吵。前者最大的特点就是非重复性的,每次都为了不同的事情而吵。后者则是重复性的,总为了一个老问题不停地吵,每次都解决不了。良性争吵会让夫妻间更加了解,情感更牢固。夫妻关系和谐稳定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稳定。
但夫妻吵架也有技巧:时间有讲究(早晨出门前、晚上睡前、开车时不要吵架);地点有讲究(公共场合、亲戚面前、孩子面前不要吵架);不要以冷战结束;最好不要哭;丈夫先妥协。
案例2孩子能做了,就该放手
我很重视对女儿做事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一直遵循一个原则:考虑到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我就会放手让她自己去完成。例如,女儿洗澡这件事儿,当她在婴儿期,都是大人帮她洗澡。当她到了一岁半左右,我发现她开始有意识地搓手了,于是就告诉她以后手要自己洗。后来,她开始会洗手臂了,于是手臂由她自己洗。到了她3岁时,她就可以一个人洗淋浴,就剩头发要我们帮她洗。等到她哪一天会洗头发时,洗澡这件事儿就完全可以搞定了。
心得:现在小丫头快5岁了,生活上的很多事儿都是自己做的。不仅如此,她还可以分担一些家务事儿,如倒垃圾和叠衣服等。
正是由于我们的信任和放手,才使得女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断增强。
案例3善用物质满足,培养好品质
女儿2岁多时,家里买了一盒巧克力豆。在打开之前,我和她约定每天只能吃一粒。在她同意后,我给了她一粒,她吃后还哭着要。我告诉她可以吃,不过要耐心地等到明天。她见我很坚持,哭了一会儿后也就不再哭了。之后,她每天都会找我要一粒巧克力豆。这一盒巧克力豆吃了将近两个月。从那之后,再和她约定每天零食的量,她一般都会遵守。从她3岁开始,她所有的零食都是自己管理。
心得: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延迟满足能力的强弱和她成人之后的成功机会成正比。
案例4擅用比较,发现孩子优点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也难免会将女儿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不过,当发现女儿做得好时,我会及时鼓励她,帮助她提升自我认同感;当发现她在某些方面不足时,我会抱着等待的心态,尽量创设一些环境和机会,协助她发展。
在女儿2岁多时,我帮她设计了一张“优点表”贴在门上,里面记录了她的十几条优点。我常在晚上抱着她看看哪些优点在这一天表现出来了。每次列举她做得好的地方时,她都会非常满足。时间长了,她的这些优点就慢慢得到了巩固。而女儿天生非常内向,对于这一点我从未对她提起,而是经常带她去玩,教她如何与人交往。
心得: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生命本来的样子,让孩子成为她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如果孩子由于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压力而做出改变来迎合我们的“口味”,那她就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我们而活。
案例5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生活中我很少会使用物质奖励,更多时候会使用精神激励。当女儿在将某件事做得比较好时,我会对她做的事情加以描述,并给予欣赏。例如,当她很认真地刷牙时,我会对她说:“你今晚刷牙的姿势很正确,牙膏一点都没有落在衣服上。”更多时候,我会引导她对自己做出评价,如:“你对自己的刷牙感到满意吗?”,“满意!”,“你对哪些地方满意呢?”“我慢慢地刷牙,不伤害牙齿,牙膏没有弄到衣服上。”
心得:和我们对孩子做出评价相比,孩子的自我评价会更有意义。我们的评价不一定会得到孩子的认同,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对我们的评价形成依赖,她可能为了得到好的评价而故意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