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6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专家支招>>正文
2014年“中山父母修身学堂”开讲,“第一课”专家教你如何爱孩子

与孩子沟通要有“大耳朵小嘴巴”

    我们的父母总是喜欢和孩子抢着说话。孩子一个眼神看向水杯,妈妈会抢着说“宝贝是要喝水吧”;孩子丢失玩具正在伤心,爸爸会抢着说“不要了,我们再买一个”……父母这些行为,都让孩子失去了表达自我、发泄情绪的机会。要学会做一个好家长,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耐心”!3月7日,广东女子学院教授朱宪玲在“中山父母修身学堂”作讲座时如是说。“中山父母修身学堂”新一年的活动已正式启动,家长们可关注市妇联网站留意每月讲座信息。
优秀父母应有“大耳朵小嘴巴”
  每个妈妈都忍不住去爱孩子,但是怎么爱也有讲究。朱宪玲抛出爱孩子的话题,继而介绍爱孩子的一些方法。
  “孩子看到水杯,就立马替孩子说,我知道你要喝水了。”妈妈们往往太过包办,让孩子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朱宪玲认为,优秀父母应该有“大耳朵、小嘴巴”,意思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多倾听、少说话。
  朱宪玲举例说,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玩,中途又累又渴,还忘记带水。这时,妈妈想起孩子的背包里有两个苹果。听到妈妈的提醒,孩子从背包拿出苹果,在每个苹果上咬了一口。妈妈看到后非常生气,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那么自私。但是妈妈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想听听孩子的想法。
  “为什么要在每个苹果上咬一口?”
  “我想试试哪个更甜,把甜的给妈妈吃。”
  听完孩子的话,这位妈妈庆幸自己没有冲动地指责孩子,才能听到孩子的真心话。
  “妈妈最优秀的品质就是耐心,请你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着急下结论。”朱宪玲表示。
多给孩子理解和共鸣
  如果有耐心倾听孩子的话,那你已经是位优秀家长。但是如何听懂、理解孩子话里的意思,又是做家长的另一个挑战。
  朱宪玲说,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家长一定要学会看懂孩子语言里的“密码”。
  朱宪玲举例来示范正确的对话和错误的做法:一个小姑娘很喜欢和来自己家做客的表姐玩。一天,表姐要回家了,小姑娘很不开心,依依不舍告别。这时,小姑娘的妈妈出来说道“不要哭了,你哭也没用,又不是我让表姐走的”。小姑娘听后,哭得更加厉害了……
  朱宪玲建议说,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这样说:“表姐走了,你很伤心是吗?妈妈也很舍不得表姐,也很伤心。”这样重复孩子的感受,能让孩子认为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感受,从而在情绪上得到安抚,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共鸣。
  “建议家长,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行为做出反应。”比如孩子发脾气,应该去理解他为什么发脾气,而不是喝止他发脾气的行为。
只夸孩子的成就不夸容貌
  “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体贴”……在朱宪玲看来,这些常出现在家长口中的,自认为是称赞孩子的话其实都是错的。
  如何称赞孩子?朱宪玲认为,只夸孩子的成就不夸容貌,称赞要有明确的指向,切忌笼统。
  什么样的称赞才具体,什么样的称赞才笼统?朱宪玲说,今天孩子在家帮忙打扫了卫生,父母回家看了非常高兴,忍不住要夸奖他。错误的夸奖方式是“孩子,你真棒”或者“孩子,你真是我的天使”之类的话。正确的夸奖方式应该是“宝贝,你今天打扫了家里的卫生,你真勤快”。相关新闻
叛逆期孩子咋教?
  在讲座现场,朱宪玲还向家长们介绍了孩子不同阶段的反抗、反抗期表现,并给出建议。
  第一个反抗期:2至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渐渐发现自己能快速地走路、能用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开始想“闹独立”。此时,家长最好做倾听者,多听、多鼓励孩子去表达。对于孩子的情绪,只要是在原则范围内,就可以不用管。
  第二个反抗期:7至8岁
  该阶段的孩子处于中间反抗期。因为对世界有初步了解,学到一些知识,开始有意识去挑战父母的权威。如,经常出题考父母,当父母答不上来时会显得特别开心。此时,父母应该做有利的引导。对来自孩子的“挑战”,做积极引导。孩子顶撞父母、挑战父母,其实就是批判精神的产生。
  第三个反抗期:13至18岁
  该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叛逆情绪。此时,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尊重孩子隐私。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首先控制住自己情绪,然后迅速“撤退”,避免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