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0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专家支招>>正文

不要用内疚感去控制孩子

    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若自己的行为甚至意识,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产生内疚感。
  我们总是认为,一个孩子有了内疚感,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便不会“坏”到哪里去。如此,内疚似乎是一种良性情感。因此,我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做功课,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不时停下来敲敲自己的背,神情有些痛苦。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妈妈就会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孩子这时候就只好埋头努力做功课,因为他的心里有了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内疚感,他就必须去报答那个使他内疚的人。但是,他想帮妈妈干活的念头已经被剥夺了,于是他只能想,我要为妈妈努力学习。
  孩子为了回避内疚感做出了努力学习的行为,而父母就这样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去做功课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内疚感控制。
  内疚感控制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经常性地去做取悦或者报答你的事情,而不是原本他想去做的事情。这个因为内疚而去做功课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但事实上,他学习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是在内疚感控制下,“为了妈妈”所做的行为。
  你或许因为孩子听话而心里舒服了,但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因为他已经没有空间去做自己了。
  我们的传统似乎倾向于这种“孝顺”的培养,而这个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给孩子制造内疚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的后果,或许就是培养出只为“报答、补偿”的愚孝子,失去自己;也或许是另一个极端——彻底逃避内疚感的纠缠,放任自流。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不压抑孩子的“自我”,孩子就可以完全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用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这种“应该的内疚感”也要有限期,不应该持续存在,更不应该持续地受到内疚感控制。否则,孩子便会一直处在内疚与逃避内疚的怪圈中,处在“内疚控制”中,一直在做许多自己不愿意,却必须做的事情。
  而人生的本质便会因此发生变化:本来是自由追求快乐的过程,为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的,宛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适当的内疚感所促使的行为或许可以使你的过失有所补偿,但持续的内疚感并不能给人际关系带来实质性好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之间,除了不存在所谓权力,没有亏谁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
  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即使他有了过失,也请允许他在做出弥补的行为之后,让内疚感从此结清账目。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