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过两个有关教育的QQ群,从群里父母们的讨论发现,有两类培训班特别抢手,一类是国学,一类是英语。前者分享父母带着孩子读经的点点滴滴,让我觉得恐怖的是,2岁多的孩子,读的是《黄帝内经》、《道德经》,而且都是十几遍十几遍地读;英语QQ群稍微正常一点,都是父母分享各种英语磨耳朵的资源……
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两者都走到了一个极端,尤其是国学。无论是国学热还是英语热,都让人感觉到家长的焦虑——孩子的教育,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在我自己没有弄清楚之前,我不敢贸然拿丁丁试验。我宁愿他是一张白纸,也不要被我涂下浓墨重彩。我没有给他学《三字经》,因为我对其中的有些大道理深恶痛绝,但是,我会背《木兰辞》给他催眠;我被巧舌如簧的英语培训班忽悠交了钱,但两个星期后就后悔了,不让丁丁再去上课,我只是给他听听英文歌,讲讲英语绘本……
作为中国孩子,他(她)该如何接触或者学习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想通了这个问题,我才能继续想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
如今,你常常会听到鼓吹国学的人,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因此我总能发掘他们背后的金钱欲望。国学像其他东西一样,已被国人用作赚钱的工具,不幸的是,还有一批批家长前赴后继地送孩子去遭罪。看着家长花钱让别人来糟蹋自己的孩子,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智。
于是,我便开始回望历史,幸运的是,我找到了陈鹤琴。对于读经,陈鹤琴是反对的,他在《儿童语言教育》一书中提到,儿童的学习应当基于儿童的经验,“吾辈儿童时所读之《三字经》《千字文》,虽然熟诵,然而,毫无意义。当时只知读熟之后,正如还清重债,可以自由。”他说:“倘所教者件件处于儿童经验者,则儿童于字、句间,必起惊奇心。”我理解,陈鹤琴所说的“惊奇心”便是“好奇心”,能够激起孩子好奇心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也就是陈鹤琴毕身推行的“活教育”。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从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回到国学教育问题上,我们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国学?毫无疑问,当然要!但是,我们应当如何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我以为,陈鹤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让大自然、大社会当教材。
有一日,我和丁丁去鱼塘玩,坐在车上,我看见一棵被藤缠绕得快死的树,一只乌鸦飞过,随口背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他便让我解释,之后这一天,他对老树和昏鸦念念不忘,一见到树就说是老树,一见到鸟就说是昏鸦。这首诗因为有了一个画面,对于他显得格外的亲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唐诗宋词中,甚至《诗经》,有大量描写大自然的美丽诗句,对于孩子而言,是比《三字经》、《千字文》更好的国学启蒙教材,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孩子摇头晃脑地背着大人都理解不了的经文呢?我们为何不让孩子通过文字的美从而领悟大自然的奇妙呢?
我甚至尝试让丁丁画诗。比如说,一个夏日雷雨之后,我让他画“东边日出西边雨”,他很快就在一边画了一个太阳,另一边画了点点细雨。我想,如果有机构愿意尝试让孩子用富有想象力的画来学习唐诗、宋词,我是很愿意让丁丁试一试的,不过,至今我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机构。
■人物简介
陈鹤琴: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长大,后留学美国,学习儿童心理。20 世纪20年代初,在基于对自己儿子808天的跟踪,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创了现代儿童教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