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是我很喜欢的节目。小朋友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可爱。从孩子们与爸爸相处的过程中,能看到他们很多的优点和良好的品质,这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节目里,他们大多需要承担艰巨的任务,需要这些没吃过苦的孩子去挑战。在爸爸与孩子一起去应对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
曹格的故事不得不说,他有一对儿女,哥哥叫“JOE”,妹妹叫“姐姐”。
“姐姐”这个称呼,在网上争议挺大的。很多人说,这个女孩明明年龄最小,为什么还要让所有人叫她“姐姐”呢?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辈分,不应该纵容。
据曹格说,“姐姐”小时候,大家都叫她“包子”。有一天,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就要求所有人叫他“姐姐”。一个3岁的小孩,正处在自主感到主动感的过渡阶段,他们表现出渴望自我控制,独立,试图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在我看来,很简单,“姐姐”只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而女孩长大了就应该被称为姐姐而不是妹妹,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而她的父母,同意这样叫她,我不认为是一种纵容,而是对一个有独立人格、开始有想法的孩子的一种尊重。这一点,曹格的做法很值得敬佩。即使孩子很小,父母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保护和信任,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JOE是个挺老实的男孩,很爱自己的妹妹。妹妹吃糖,他也想吃,但都没有开口要,等到妹妹不要了他才吃。有时候妹妹想要什么东西,他就会开口求别人,“能不能给我妹妹一个”。但是,兄妹俩也有吵架的时候。长辈们常说,以前的人都有几个小孩,孩子们是在打打闹闹中长大的,感情都很好。而现在很多人想生二胎,就是希望让小孩在相处过程中学会谦让,克服任性的毛病。这不无道理,80后、90后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有的爱都给了一个人,常被诟病自私、霸道、缺乏责任感。而有兄弟姐妹的人,很多学会了妥协、谦让。孩子们性格不同,彼此互间也是一种互补,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姐姐”和JOE吵架后,曹格没有批评他们,只是说:“爸爸很心痛难过,不是因为你们吵架,而是爸爸做得不够好。”然后把他们的手拉到一起,说:“有一天,爸爸会放手,有人欺负妹妹,哥哥一定会帮妹妹;有人欺负哥哥,姐姐也一定要帮哥哥,因为你们两个loveeachother,你们要跟对方说对不起。”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父亲很了解孩子的性格,让他们要爱对方胜过所有说教。现在很多家长甚至是教师都还在用打骂、批评等方式教育,其效果也不理想。
在“天坑足球赛”中,要求参赛者在泥地里踢足球,这些从没到过农村的孩子哪里能够接受呢。“姐姐”明确表示她不去,曹格马上用手抓一些泥糊到自己脸上,告诉女儿没关系,爸爸也不怕。然后第一个跑进泥地里,JOE马上受了影响,也跳了进去。虽然直到最后“姐姐”都没有下球场,但是爸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做法值得称赞。他没有催促和逼迫“姐姐”,他懂得等待的重要性。
对孩子,给予爱不是问题,如何去爱才是要研究的问题。如果没有耐心,没有理解,没有尊重,没有宽容,爱在哪儿呢?对待孩子,要言传身教,孩子行为投射的就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曹格教育孩子的方式,做父母的可以借鉴,对教师也会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