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去逛超市,原本说好只买水果,结果孩子又要买玩具;孩子玩游戏,说好了只玩一个小时,结果时间到了还要玩……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太多时候都像个小贩在不停地讨价还价。
父母该不该和孩子讨价还价?专家表示,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父母应该痛快地答应;如果孩子的要求超过合理的范围,就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范。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是自己在与孩子讨价还价,因为即使孩子的要求很合理,他们仍然习惯将要求再压低,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决定永远不够好,从而进行自我否认,丧失自信心。
后果:做事“不谈妥条件就不做”
父母和孩子讨价还价,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他的人生会丧失所有的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孩子就在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争议上。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挤出点“利益”,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很少。
疲惫造成家长情绪失控,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当家长的耐心用尽之后,孩子倔犟的讨价还价行为会令父母情绪失控,这个时候,民主的家长就成了暴怒的家长。这种从一个极端迅速摆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常常令孩子伤心不已,不知所措。
应对:与孩子一起制订规则
应对孩子讨价还价,父母需要掌握好原则和方法。
商订规则。与孩子一起协商规则更能激发他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家长要告诉他为什么制订这样的规则,为什么有些事不可以讨价还价。比如,家长与孩子共同制订规则“先洗手,再吃饭”,这不可讨价还价,否则手上的细菌就会吃进嘴里,会生病。
抓大放小。孩子讨价还价,家长不可一味妥协,也不可全部拒绝。重大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拒绝,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比如,“晚上刷牙后不能吃东西”,这是个原则性问题,家长不要做任何让步。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可以适当让步,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比如,“先收玩具,再看动画片”,孩子央求先看动画片,再收拾玩具,父母可以做适当让步,只要孩子能把玩具收拾好就行了。
态度一致。家长立场要坚定,前后态度要一致,不可情绪化,不能心情好时孩子讨价还价就让步了。孩子尝到甜头,就会察颜观色,想方设法让家长妥协。
做好“售后服务”。家长无论是拒绝还是妥协,都要向孩子讲清理由,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家长做出让步后,还要督促到位,不可放任自流。如,孩子央求先玩游戏,再整理房间,家长在让步后还要督促孩子整理房间,落实到位。
宗和
家教必读
该不该和孩子讨价还价?
发布时间:2014-11-03来源:中山商报

上一条:检查孩子作业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