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这是孩子询问美国2008年奥杜邦奖章获得者理查德·雷德福的一个问题。
短短的几十年,美国孩子成长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越来越少。因为意识到这样的变化,理查德撰写了许多文章唤醒社会关注这个问题,他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1983年,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和成人具有7种智能;1999年,他又添加了第八项智能——自然智能,或称之为“博物学智能”。这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
“自然缺失症”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过去十年,有团体在研究“去自然化的童年”,结果证明,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代人正集中地逐渐脱离自然,不仅美国如此,其他各地也一样。中国的问题可能更为严峻。该书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在快速城市化的世界中,孩子被物理性地限制住了,造成自然体验成为主要的缺失。
在幼儿园的活动课上,我看见女孩小心翼翼地不让手弄脏,不情愿在沙池中找老师埋藏的纸片;也有朋友常常带着孩子去荒野之地探险,但少之又少。因为各种原因,今天的孩子和自然的距离远远大于我们成长的童年。这无疑是令人忧虑的一件事。
以考试为本的教育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中更是没有自然的位置。几十年来,蒙台梭利和华德福学校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广在大自然中体验的教育。和自然接触可以减少少儿多动症,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抵抗负面情绪压力和抑郁。孩子需要自然开发他们的感觉器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重建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这句话值得当今父母好好反思。
童年应多和自然亲密接触
作者:丁妈发布时间:2014-11-03来源:中山商报

上一条:该不该和孩子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