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0日  搜 索
首页>>未成年人教育>>专家支招>>正文

儿童行为问题教育专家为“熊孩子”家长支招

环境影响行为奖罚须对症下药

   

    8日,儿童行为问题和融合教育专家、就职于深圳教育部门并担任普通公办学校“支援班”项目负责人的刘秀珍出现在东区雍景园小学,为100余名教师、家长、社工分享 《儿童的行为矫正与塑造》。此次公益讲座由东区教育事务指导中心主办,星希望儿童训练中心、联和社工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承办。
  针对让家长头痛的“熊孩子”,刘秀珍对这些孩子偏离常态,甚至给他人或自己造成影响或危险的行为逐一归类,提出几个招数矫正“熊孩子”的行为。


  招数1:
  造个好环境,培养好习惯
  刘秀珍将“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她提出了“结构化”概念,让家庭环境变“规矩”,建议家长做好家居干净安全、配备与孩子年龄相宜的玩具和器械等措施。“大人和孩子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其长远效果能消除许多问题行为的外在条件。”刘秀珍表示,环境的结构化程度越高,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就越有积极性。
  至于社会性环境,刘秀珍建议,父母之间要建立良好关系,行为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家庭外,鼓励与其他孩子交往,与周围人和睦相容。


  招数2:
  后果是家庭教育的利器
  刘秀珍表示,对于一般孩子乃至“熊孩子”,与其大动感情,不如善用后果,利用好伴随行为而来的强化和惩罚。她举例说,孩子未必能理解“从善如流”,但只要良好行为能给他们带来所欲之物,就能领悟“从善如流”与结果的因果关系,逐步“避恶趋善”。
  “选择一定的行为,就是选择一定的后果。”刘秀珍说,家长看到孩子的良好行为,应该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奖励;若孩子表现出格,必须让他体验到后果。


  招数3:
  奖励质与量都要讲究
  刘秀珍指出,奖励必须富于变化性,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她建议,家长应观察孩子在一定时期的自由活动中喜欢干什么,将活动或相关物品充当奖品。“孩子近来喜欢听音乐,听音乐以及光碟都是奖品。”
  刘秀珍强调,奖励的“质”是实力和吸引力,“量”则是时效性和经常性。


  招数4:
  惩罚对行为不对人
  惩罚的作用是展现特定行为带来的后果,减少问题行为再出现的几率。刘秀珍指出,惩罚与否应根据行为而判断,不是由家长“拍脑袋”认定。惩罚并非每次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需要一个过程。同样,惩罚也讲究质与量,即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
  刘秀珍强调,家长遇到适用惩罚的问题行为时,必须保持冷静和客观。针对不良行为的惩罚与针对良好行为的奖励必须结合起来,把惩罚限制在较严重、最频繁的不良行为。

相关新闻
建立秩序 重塑特殊孩子
  讲座中,刘秀珍还针对因身体原因而表现特殊的孩子,如自闭症、多动症等群体,借助心理、行为等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给出干预方法。她强调建立秩序,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其中,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方法包括:遵循行为改变的根本原则,以行为塑造为主,塑造适应性行为并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支持正向行为;建立有效预防机制,强调结构化、训练一致性、劳作等。
  至于多动症孩子,干预方法包括:环境强调"结构式";后果要黑白分明;逐步教孩子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方法;家长采用多侧面而非单一的干预方法,不要期望世上有神奇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