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说,女儿今年4 岁了,可是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最近,帮女儿报了几个兴趣班,开始两天还兴致勃勃地弹琴、跳舞,十分兴奋,可是没过几天她就不想再弹琴、跳舞了,刚买的钢琴、舞蹈鞋就没了用处。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家庭存在,让父母们颇为头疼和无奈。其实,孩子做事能不能持之以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耐心、方法和毅力。
足够的耐心和执著
孩子学习的成效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耐心和执著程度,父母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孩子才有可能坚持。当孩子遇到困难、经历失败而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躁、退缩、放弃等现象时,父母要有能力说服自己,耐心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开导、引导孩子,比如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孩子稳定情绪,建立自信心,克服眼前的障碍。
尝点甜头
成就感是孩子在兴趣学习中得以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学围棋的孩子总是输棋,积极性就会被挫伤,抵触情绪油然而生,放弃在所难免。假如让他有输有赢,情况就大不一样,赢棋可以带来成就感,这也是他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父母最初和孩子下棋,索性先让他几步棋,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上下棋了。
同伴激励
妈妈们不妨联合起来给孩子报兴趣班,比如两个孩子一起学画画、下棋或跳舞。因为有固定的“伴儿”,孩子很容易把上课看成是欢聚的时刻,心向神往,很少轻言放弃。另外,妈妈们再商量每周找出两个固定的时间,让他们聚在一起练习。有个小朋友比着,孩子的兴趣也就浓厚了。
少吃多餐
无论是弹钢琴,拉小提琴、大提琴,还是拉二胡、弹琵琶,都属于“慢工出细活儿”,“辛苦”不言而喻。为防止孩子生厌,父母需要在练习之前和他商量当天的任务:练多长时间休息一下,休息多少时间。当孩子发现自己也有发言权后会心情舒畅,接下来的活动自然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彰显成绩
学画的孩子如果能经常看到自己的“画展”是一件令他们骄傲的事,而骄傲也会演变成动力。因此,家长最好在家里辟出一面墙,专门展示孩子的作品。还可以定期更换,这能刺激孩子不停地有新作问世;而且还可以将其新作与旧作品比较,让孩子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赶上小朋友过生日,提醒孩子画张画做礼物,这都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学习的愿望也更强了。
如果孩子学音乐,这个方法也很灵验——将他们所弹或拉的曲子录下来,一家人共同欣赏,隔一两个星期再把这首曲子重录一次,比较后录的有哪些进步,让孩子明白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只要继续努力,下一次会更好。
尊子为师
某些时候,爸爸妈妈不妨把自己扮演成小学生的角色,向孩子讨教。这时,孩子会很高兴、很自豪地讲解、演示,那感觉俨然就是知识丰富的老师,这份自信能够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
“功夫在诗外”
将周末的休闲活动与孩子的兴趣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比如一起听音乐会或在家里欣赏名家们的演奏光盘,看歌舞表演、看画展,或观摩体育赛事,既是放松、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环节。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的才艺学习当作自己的爱好,将“陪练”和共同欣赏的过程看成是亲子学习和沟通的过程,孩子对某一方面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