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天挂牌
伟人故里亮出城市新名片
每年3月12日这一天,为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而约定俗成的植树节,许多中国人都会亲手植树,植下一片希望。
1898年3月12日,一代粤乐宗师吕文成出生在当时的石岐镇南下街区,吕文成创作的一曲《步步高》在时光中穿越至今。
今年3月12日,中山又传来喜讯,国务院批准广东中山、山西太原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对广东省政府的批复为:同意将广东省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筑特色突出。
今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挂牌,中山又多了一个新的响当当的城市名片,这是中山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遗存、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文化传承取得的硕果。
■城市的文化坚持:
重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
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在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广东努力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背景下,中山市委、市政府2007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2008年初,中山市委以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战略部署,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同时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10多个配套文件,市委、市政府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全面拉开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序幕。时任中山市委书记的陈根楷表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决定性因素。中山实施文化名城战略,是中山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彰显城市个性的迫切需要。今年初,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茂辉多次提出要把文化提到城市发展的新高度。“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城市发展最终以文化论输赢。”
中山,自香山县建城之初,以现名为“孙文西路”的道路为纽带,古城(铁城)与烟墩山和石岐河之间,一直保留着“山、水、城”的空间格局。除在部分区域仍集中分布着传统骑楼外,在整个中山依然留有不可移动文物732处,历史建筑480处,其中完整保留着的清末民初建筑群,具有典型的 “南洋建筑”风格。
中山在城市规划上和对历史建筑保护上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山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保护中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1997年,投入了2380多万元对孙文西路 (凤鸣路至悦来路段)进行保护更新,重点是对骑楼建筑进行修缮,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商业文化步行街。正因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山现在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即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沙涌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对老城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尊重和保护,让城市的原点和特点得以留存,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让今天的中山人看到城市文化的延续。中山留下来的不仅是城市建筑,而是建筑所产生的人文价值,城市建设就是在继承的同时,建设和开发新的文化,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城市建设者的文化追求:
让历史文化名城变成现实
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等各部门、各镇区共同努力,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各项规划,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普查与保护历史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文化保护暂行规定,成立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构,申报名镇名村……中山,吹响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号角。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艰巨的综合系统工程。市里成立了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分任组长和副组长;各镇区、各部门也成立相应机构,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文化建设渐成“一把手工程”。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 《关于贯彻落实文化名城建设目标任务的分工方案的通知》,落实了每一项文化工程目标任务的牵头单位和主要责任单位。
市委宣传部专门组织了专家学者和市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等各有关部门的同志前往江浙,考察苏州、无锡、绍兴等地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做法,做到学有对象、学有目标,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按照申报工作需要,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宣传工作。如开展好孙中山纪念周活动,挖掘中山人文精神;组织在各媒体宣传城市历史文化,激发广大群众对于中山城市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使广大群众都参与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来。
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市的文化命题,也是广东命题、国家命题,甚至是世界命题。孙中山文化、中国近代文化成为了中山市申报工作的主打牌。这几年,以“文化”为切入点,中山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山近年来在文化领域发展选择了文学、艺术、诗歌和纪录片作为“破冰之船”。这些领域的创新成绩突出,在全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体氛围营造上,中山不仅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还采用了“借势做事”来经营城市,即在全国重大盛事的节点上做好文化公关策划,成功策划了世博会上的“慈善万人行”、“中山人在上海”、“海外中山人”、“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等大型人文项目。
市规划局牵头组织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间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工作及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挂牌。2009年期间对已获批准公布的4处历史文化街区及全市域480处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我市现有的75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均设置了文物保护标志说明牌。另外,还编制了《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暂行规定》和《中山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使名城保护工作有据可依。2010年4月成立的中山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保护规划编制、保护管理相关办法研究制定及历史建筑管理等工作。
市文广新局2007年9月启动了中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并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动力,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2008年,中山纪念中学建筑群等13个文物点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市政府核定公布了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2010年,浦江世泽牌坊等4个文物点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由2008年前的36个增至75个,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市文广新局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大力开展“非遗”申报和传承工作。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来自于基层,文化建设渐成当地“一把手工程”。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了3600多万元,用于文物维修工程和博物馆建设,先后建成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维修了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16个文物点。市政府还另外投入经费编制了翠亨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翠亨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国家5A 级孙中山故里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此外,各镇区积极投入经费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如南朗镇政府投入了1300万元用于陈氏宗祠建筑群配套的外环境改造;三乡镇投入3000万元进行郑观应故居外环境配套工程建设等;小榄、黄圃等镇制定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工作方案》;石岐区恢复和保护吕文成故居遗址纪念建筑、铁城东门古城墙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各镇区还依托本镇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结合本镇区的特色产业,发掘产业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产业走向融合,建立和完善有本镇区特色的博物馆。目前,坦洲镇建立了咸水歌历史陈列馆、小榄镇建立了民俗馆、大涌建立了红木雕刻艺术馆、隆都民俗馆等,这些馆都体现了镇区的特色。古镇灯饰博物馆,黄圃镇飘色艺术馆,小榄镇菊花文化为题材的博物馆也在筹建当中。
■城市的荣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落中山,可谓实至名归。
中山的文化根脉深植于民间,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让中山人用思想捍卫心目中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当之无愧。
创建没有终点,面对荣誉,中山将以此为新起点。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山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山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而在《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广东省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当中,也对“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今后,中山将严格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来说,就是从各级领导到老百姓上上下下都要建立一种文物保护意识,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在规划和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体现近代文化特色和地方传统风貌,加强对孙中山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的保护。
如果说,历史有着遥远的回响,我们借着一代粤乐宗师吕文成的《步步高》在时光中穿越,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些由他们植出的树,一棵棵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在历史的这头,2011年的3月12日,一棵承接历史的树正由我们植下……
【相关报道】
文化遗址在保护中开发
今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成为广东省第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天上午,我市将在市会议中心举行隆重仪式为我市获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挂牌。在我市公布的361处历史建筑中,有291处位于城区,历史建筑类型多样,反映了中山近代历史建筑的成就和特点。昨日,市委宣传部组织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30来家媒体到我市采风。在了解了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独特的保护、开发措施后,不少媒体记者称赞中山确实“有料”,而且在平衡保护和开发上走出了新路子。
踩点一:【陈氏大宗祠】走可循环开发保护道路
南朗镇茶东村开村已经有500多年,村子的文物古迹精华是坐落在村中心的陈氏大宗祠,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能相对完整保存至今,首先是有赖于村民朴素的爱乡护村意识,其次近年来政府也花了很大力气进行修缮改进。”南朗镇三产办主任黄坤洪介绍,近年来市镇两级共投资了1400多万元资金,对陈氏宗祠周边古建筑群进行修复,目前工程将逐渐完工。在回复古老摆设后,该祠以后将发挥两个作用。对内其将作为村民议事、祭祖、开展民俗、公益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延续茶东村古老民俗提供一个载体。其次,黄坤洪还透露,在宗祠逐渐复原后,目前已经出现游客渐多的趋势,下一步南朗镇将会把宗祠建筑群还有周围的关帝庙、骑楼、村里风水林,还有村口码头统筹规划成一个景区。除了宗祠会在重要节假日开展重要民俗文化活动,还会将村口公园的封闭池塘设法再次和伶仃洋连通,恢复船只穿梭、人货轮转繁华景象。
“我们对陈氏宗祠的修缮保护,是希望通过以保护促进旅游开发,再以旅游收入巩固保护和延续道路,事实已经初步证明,我们这个方式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黄坤洪介绍,南朗镇有自然村100多条,有各类宗祠200多间,通过陈氏宗祠的示范作用,目前其他村村民已经意识到保护宗祠文物古迹和民俗的重要,除了纷纷申报保护名额,每年都开始自发捐款着手进行了一些修缮。
踩点二:【孙中山故居】完整保护模式获同行认可
在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农业示范区进行参观时,该馆馆长萧润君向媒体介绍了故居博物馆近30年所探索出富有特色的文物保护之路。萧润君介绍,故居古建筑群遗址秉承修旧如旧保护理念,早在20年前,在当时桑基鱼塘和青砖瓦房还很普遍时,故居博物馆就想到要采取措施完好保存孙中山所在翠亨村的人文风俗环境。“当时我们是收支自定,但毅然可以从分给职工做奖金的资金中抽出经费,租赁村民农田、置换村民旧居,为此后的保护打下基础。“当时这样的做法有点超前,很多人都理解不了。”萧润君介绍,翠亨村的民居和农田保护下来后,其不但成为孙中山故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工业迅猛发展的珠三角留下一片保存较为良好的岭南农村建筑和相对原汁原味耕作示范区。据悉,孙中山故居对文物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模式得到了国家博物馆等同行的高度认可,全国各地同行多次前来参观取经。
萧润君还透露,在辛亥百年来临之际,该馆将会配合好国家、省、市、港、澳、台和海外做好纪念活动外。期间,故居内的原翠亨村民宅改建成我市“非遗”展示馆,同时,故居还将在浩如烟海的孙中山文集、文选中,精选内容编写成各种单行本发行,让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百年之际得到普及。
踩点三:【从善坊】将开展改造规划编制工作
从善坊是城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传统居民区之一。街区内古朴的青砖建筑,精美的雕刻,规则的小巷,深深的庭院,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传统居民的生活风貌。该区域是中山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地,也是《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提出的重点保护地带。
连续几天的阴雨笼罩下,从善坊老街更显深邃,整个片区老房子的西式山墙、窗上灰雕都挂着连串水珠。许多老屋大门紧闭,屋主不知去向。掩在民宅里的一家“武馆”,却愈发凸显出生气来。这是目前从善坊为数不多,保护完好而且由屋主居住的老屋。
这是杨师傅的爷爷杨奕祥以6000元港币买下来的房子。二楼的后坡屋顶上还有可开合的玻璃天窗,明亮的光线穿顶而下,照在地面那一小块一小块的“花阶砖”上。杨师傅说,这是当年原屋主从英国进口的,现在已找不到这材料了。
为了保护、修缮这间老屋,杨师傅极花心思。“之前屋顶也漏水,一般的现在建筑队不会执瓦顶,我去沙溪找一些老师傅才会。小小一下也得几千块。”但现想要大修也难了,他曾想恢复屋前原来的一些灰雕装饰,但已找不到会修的老工匠。周边一些老屋就没这么幸运了,或扔空、或出租给人,风霜加人为摧残掩饰了其昔日的豪门气势。
但修葺还不是最让人头痛的,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后,如何在保护中开发才是重点。杨师傅就被朋友问过,附近老房子能不能租来做文化、娱乐生意。如武馆、特色饰品店,茶座、咖啡厅。“只要不改变外墙,其实这里可以开发成许多有特色的文化店,但交通得解决。”
市城乡规划局表示,拟于近期开展从善坊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现状进行翔实的调查,调查街区内建筑的年代、权属、风格等以及街区内场地利用情况,绿化情况,用地情况等各个方面;参考《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街区的功能定位和用地规划,进行详细的用地设计;对街区内的交通提出具体的整治改造方案;对街区内的建筑及场地进行空间改造设计;对街区内的绿地、广场等进行景观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