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 正文
文明公约 一座城市的新期待
发布时间:2019-05-16 来源:中山文明网

    文明的定义很大,落点很小。当市民在一桩桩小事里躬体力行,躬行实践,文明便会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

  由媒体组织票选,发动市民广泛参与的“中山市民文明公约全民征集活动”昨日画上句号。近20万市民代表选定了“友善待人不冷漠”“诚实守信不欺诈”“禁烟区域不吸烟”等“12不”作为《中山市民文明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表达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新期待。

  15日下午,中山网网络问政平台“热点对话”栏目邀请了我市社科专家、居民代表、媒体代表、学生代表共话文明公约。大家普遍认为,“公约”反映的是身边事,十分接地气,但要践行好“公约”,让“公约”里的愿景成为现实,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人参与。


  ●市民公约市民定

  20万市民参与票选


  市民文明公约是市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许多文明城市都制订颁布市民文明公约。我市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制订过“市民公约”,然而随着中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不少新事物。市民呼唤新的城市文明公约反映社会气质的最新变化。

  活动由市文明委委托中山报业传媒旗下各媒体及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旗下新媒体等进行征集,开通投稿渠道窗口,通过网络邮箱、微信、手机APP、网站、邮寄信件的方式广泛进行征集,共接收5000多人次,合计64176条信息。还邀请社科专家、记者和市民群众参与市民公约信息整理,将全民征集环节获取的6万多条信息遴选合并成30条公约内容供市民投票。一共有近20万人次参与了投票。最终票选产生市民文明公约12条内容。

  新鲜出炉的“公约”共84字,采用12句格式整齐的语句呈现,便于市民诵读。


  ●小切口大主题

  形式易记


  “这‘12不’的市民公约很接地气,表达了市民对这座文明城市的新期待。”不同城市的市民制订的文明公约自然是反映不同城市的社会气质。对中山市民选出的文明公约,市文明办主任彭晓新评价说,《中山市民文明公约》呈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小切口大主题。12条文明公约都是从市民身边的小事出发,对准市民一个个不文明小陋习,又抓住了社会治理、城市文明这一大主题。

  二是内容“新”追求“高”。过去城市文明程度较低时我们的约定都是“不要乱扔垃圾”,而如今中山市民已在期待做好“垃圾分类”“文明养宠”,“公约”客观地反映了中山市的文明程度已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有了新的追求。

  三是形式“活”容易记。在表述上,采取七字一句“12不”的形式,有亲切感,便于市民口口相传。

  然而,选出中山市民文明公约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公约”入脑入心,落实在行动上?彭晓新建议,首先要加大宣传,通过有针对性、分众化、对象化的传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公约做到家喻户晓;要动员广大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社区、村落、小区围绕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倡导并制定行业公约、村规民约、邻里公约、小区公约。还要通过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主题行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81.jpg

5月15日,中山网网络问政平台“热点对话”栏目邀请我市社科专家、居民代表、媒体代表共话文明公约。



  “文明公约”大家谈


  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匡和平: 

   ●文明公约“约”出光明未来


  “每个城市为实现社会善治都有一篮子的办法,制定文明公约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匡和平认为,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人的治理。人有规矩,社会才能规范,社会治理才能够实现秩序化。文明公约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善治的有效方式,归根到底是一种契约行为。是一定时空下,一定的区域内,市民对若干社会规范的一种契约认同。

  匡和平不担心文明公约的落地问题,他认为,正因为文明公约是通过大家广泛认同,并形成共识产生的,公约天然具有约束力。“当你不遵守时会感到羞耻,而当别人不遵守时,旁边的人会第一时间指出并批评。”

  匡和平认为,文明公约同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市民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迭代。“当一个社会还无法温饱的时候,它的文明公约往往是低层次。而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约束的不文明行为又会发生改变。”匡和平期待,当今天的中山市民文明公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变成现实后,市民又可以通过同样方式制订新的文明公约,通过文明公约的更新迭代“约”出一个光明的愿景,“约”出一座文明程度更高的文明城市。


  居民代表“中国好人”李燕珍: 

   ●让文明习惯有了更多细节


  石岐区仙湖社区居民李燕珍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作为当年参与中山“市民文明公约”全民征集活动启动仪式的居民代表,也是参与公约征集的热心市民,李燕珍对于12条中山市民文明公约的发布感到十分欣喜,“《中山市民文明公约》很接地气、容易记住,所提的内容都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多反映出居民的基本诉求,将存在的不文明行为用规范化的方式约束,不仅让市民有了言行举止的文明规范,还让文明的意识渐渐在心中生根,让‘公约’变成一种共同遵守的文明指引。”

  在《中山市民文明公约》的12条公约中,李燕珍对“友善待人”印象最深刻,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她更加体会到“友善”的意义。“我曾被车撞倒在地,是一群素不相识的市民好心相救才脱离险境。”在征集阶段,她毫不犹豫投票支持了‘友善待人’这一条,“我认为友善是最基础的文明品质,它包括有爱心、善心、善意,做到了友善,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会都会迎刃而解,不文明行为也会减少,社会会变得和谐温暖。”而有了其他的条约,文明更是有了更多具体的表现和细节。


  媒体代表庄越之: 

   ●无形的道德约束 有形的文明力量


  “看到刚发布的《中山市民文明公约》,让我感慨现在的人们注重人际交往时的分寸感和界限感,以及整个社会对规则和秩序的重视。”庄越之分享了一个他所观察的令人欣喜的社会变化,“从前面对插队行为,大家往往敢怒不敢言,但现在遇到插队现象,总有人会出面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大家心中有了规则意识。”

  在庄越之看来,《中山市民文明公约》的出台紧扣当下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如文明养犬问题,从口头呼吁到公约条文,逐步建立起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一股有形的文明力量。然而作为媒体人,庄越之认为,让文明公约的影响力更深远地蔓延,需要有效的宣传,“例如具体条约可结合具体情境宣传,小区可着重宣传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爱护公物等,街道可宣传文明行车等方面,这样有针对性的宣传可能更让人印象深刻,有意识地遵守。”

  对于文明公约的作用,庄越之还有另一个期待:“我觉得文明公约还可以在互联网领域做一些延伸和拓展,比如针对社交平台的文明用语、虚假信息传播等,对上网行为也做个提醒和规范”。


  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学生黄瀚仪: 

    ●人人主动监督才能发挥公约作用


  在《中山市民文明公约》的发布现场,来自东区雍景园小学六年级学生黄瀚仪是最小的观众,但说起文明言行和文明公约,她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看到公约内容几乎都是我生活中常遇到的,或者老师家长常说起的一些教导,看着很亲切很熟悉,而且都是身边小事,只要大家都放心上,遵守起来并不难。”黄瀚仪成绩优异,在班上名列前茅,同时也十分守规矩、懂分寸明是非,“在学校里,我若看到同学不遵守规则,例如大声喧哗、破坏公物、走廊打闹等,我都会去制止,劝说他们守规则。”

  黄瀚仪与父母在一起时也表现得很文明,“我们一家出去吃饭,我会提醒爸妈点菜别点太多,不能浪费食物,自驾游时我会提醒爸妈文明出行不抢道等等,平时我也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因为我觉得礼貌友善待人很重要。”

  能参与文明公约的发布直播,黄瀚仪很兴奋,也想尽快与同学们分享文明公约的内容,“我回去后会和班里同学交流,也希望能通过学校里的课后活动让老师同学家长一起交流。”(中山日报徐钧钻 王欣琳 黎旭升)



  《中山市民文明公约》


  友善待人不冷漠 诚实守信不欺诈


  禁烟区域不吸烟 公共场所不喧哗


  节俭用餐不浪费 爱护公物不损坏


  行车礼让不抢道 有序排队不争抢


  车窗楼上不抛物 垃圾分类不乱扔


  遛狗拴绳不留便 文明施工不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