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全国数百万医师迎来自己的节日。据了解,我市现有执业(助理)医师9859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2人。多年来,这一代代白衣战士无私无畏,从社区卫生服务站到医院的重症病房,他们奔波在每一个需要救死扶伤的地方,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市将连续三晚在金鹰广场、远洋大信、宏宇大厦等地标建筑的户外LED大屏幕上亮灯,在这个特殊日子里致敬这些白衣战士,并代表广大市民深情地道一声:“你守护生命,我们守护你!”
8月18日晚,我市主要地标建筑“亮灯”庆祝8·19中国医师节,致敬医务工作者。
基层健康守门人:
把辖区每个居民的病痛都放在心里
8月17日中午,秋阳高照,走进火炬开发区西桠村,穿过长长的街巷,在村子的菜市场对面有一幢小楼,这就是西桠社区卫生服务站,黄泽波医生已经在这里工作12年了。
西桠村74岁的洪阿叔,乘着中午小卖店没什么人光顾,前来社区看病,洪阿叔患有多年的高血压、颈椎病,几乎每个月都要到社区找一次“波医生”。
“您每天按时服用降压药了吗?近段时间饮食、睡眠怎么样?”黄泽波一边熟练地给老人号脉,一边轻声细语地询问,并告诉老人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喜欢找‘波医生’看病,他对病人很耐心,任何时候打他电话,他都会接听。”老人不住地称赞。
黄泽波2007年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在火炬开发区医院工作了2年,2009年调到西桠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以前从没想过当社区医生,刚来时心里有些失落,觉得在社区看病体现不出医生的价值。”刚来时,黄泽波一度想调走,但随着找他的病人越来越多,村里人见到他都亲切地称他“波医生”,走在村子里,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村民和他打招呼,“这时心里总是很自豪,能得到居民的认可,把他们的健康管理好,这也是一种成就吧。”
西桠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大,只有两间诊室,全站仅有3个医生、2个护士,要承担西桠、神涌、大岭等三个自然村和6个小区楼盘约2万人口的常见病及慢性疾病的诊疗工作。既是全科医生,又是站长,黄泽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早上8点至11点,是社区看病就医的高峰,黄泽波和同事们一大早就各守其位,接待一个个前来看病的居民。“社区医生没有中午休息时间,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7点,晚上回到家里,如果有村民打电话询医问药,我们还要接电话。”这些年,黄泽波习惯了手机24小时开机,他的微信上大多是找他看过病的村民。
做一名社区医生工作很忙很琐碎,平时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经常要走进社区利用讲座、慢病随访、派发健康教育资料等方式来帮助居民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其健康管理能力,另外还要入户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随访工作、肺结核患者的管理、退伍军人定期访视、家庭病床访视等公卫工作。疫情期间,黄泽波和同事的工作内容又增加了采集核酸、疫苗接种,经常忙到深更半夜才回家。
采访中,一个小伙骑着摩托车从窗前走过,“这个小伙才30多岁,也是我的病人,他放过心脏支架,我们定期对他随访用药,现在他的病情控制得比较好。”黄泽波欣慰地说。
经年累月的相处中,不少患者与社区医生发展成朋友甚至家人般的关系。很多患者的名字黄泽波都记得,而患者也愿意跟他聊家常、说病情。“我们正在努力给辖区2万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希望建档率能提高更多。”患者成了黄泽波的日常牵挂,他把每个居民的病痛都放在心里。
医师节当天正好是黄泽波的生日,今天他将在社区度过自己的36岁生日。“我这辈子看来和医生这个职业有缘,这一生我都会扎根社区,做好基层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黄泽波说。
社区医生黄泽波
重症科医生阮宗发
ICU病房里的守护者:
每天都与死神拔河
昨天早晨,记者见到市人民医院内科ICU医生阮宗发时,他刚在病房和同事抢救完一名血压偏低休克的病人,“还好救过来了,患者还这么年轻……”阮宗发一边感叹一边摘下橡胶手套。
今年40岁的阮宗发已经是科室的“老医生”,从医14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1年,平均每年他参与抢救的危重症患者达1000多人次,几乎什么疑难杂症都遇到过。
“重症科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突发的比较凶险的病情,你要时刻准备着与死神较量、拔河。工作上稍有疏忽,就会丢掉一条生命。”这么多年,阮宗发一直如履薄冰,每天走进病房,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
重症科医生每周要轮一至二次夜班,他们的夜班基本上等于通宵,很少有时间合一下眼。8月14日轮到阮宗发值夜班,他记得那一夜他接了7个危重症病人,有肥胖心衰的、肿瘤大咯血的、呼吸衰竭的、脑出血的……从下午5点半到第二天上午11点,他连进值班房的时间都没有,一个夜班接了19个抢救电话。
这还不是病人最多的时候,阮宗发的最高纪录是一个夜班接诊10多个危重症病人。在阮宗发的印象里,重症科医生从来没有上班8小时的概念,临下班时如果来了一个危重病人,哪怕值了一个通宵班,依然不能走,要和接班的医生一起投入抢救。
ICU病人病情随时会变化,要求医生随时作出判断和处理,在患者病情变化时,阮宗发常常守在患者床旁处理与观察,直到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每当那个时候,几乎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他记不清多少次,得知患者突然心跳骤停,他立即参与抢救,直到患者转危为安。
作为ICU医生,阮宗发平时还负责危重患者气管插管、纤支镜检查、吸痰、有创穿刺等抢救操作。所有重症科医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他都烂熟于心。“重症科医生一个星期不看医学文献就落后了,必须站在医学的最前沿。”尽管工作繁忙、辛苦,阮宗发每天还利用上洗手间或睡前的时间查资料学习,平均每周要阅读一二十篇国内外的医学文献资料。
从去年支援湖北荆州到中山市的定点救治医院,今年支援隔离酒店、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的每一道重要关口,几乎都可以看到阮宗发的身影。
“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建伟心疼地说,疫情期间他连轴转,科室里所有“难啃”的事,交给他一定没错。这两年他没休过一天年假。
阮宗发的妻子是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夫妻俩平时工作都忙,8岁的儿子就交给老人带,他最大的心愿是能休息二三天,好好陪下儿子,但这样的愿望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看到病房里躺着的奄奄一息的病人,你还有心思休息吗?”在阮宗发的眼里,ICU病房是帮助患者通往生的桥梁,也是一个每天都可能发生奇迹的地方。这就需要他和同事每天殚精竭虑,不放过任何一线救治的希望。
调查显示,医师对职业前景有忧有盼,市医师协会呼吁——
“送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全市9000多名医师都是好样的,从去年到今年,在疫情面前,每一个医师都坚守岗位,勇往直前,守护着全城百姓的安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他们致敬!”市医师协会会长肖小华说,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不论是全员核酸筛查还是全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医生都像战士一样始终冲锋在前。可以说,全市医护人员用勇气和辛劳诠释医者仁心,用担当和责任筑起了守卫全市人民健康的铜墙铁壁。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执业(助理)医师9859人,其中社区医师1126人。在我市医师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6%,大学本科占57%。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2人。医师的工作是无私的,同时又是辛苦的。他们积极参加抗疫无怨无悔,日常工作面临工作强度较大和心理压力较大的问题,期盼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中山调查队于今年8月中旬对中山295位医务工作者(其中医生占53.2%,护士占46.8%)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近八成医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55.6%的受访医务人员每周都需要值夜班,其中14.9%每周值夜班次数在2次以上。其中98.3%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存在心理压力,感到焦虑。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受访医务人员反映比较频繁出现心慌心烦、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症状。
调研中,61%的受访医务人员盼望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尊重。受访医务人员表示,每天在预检、窗口都承受较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因未被理解和尊重而感到苦恼。此外,疾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有的患者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不够,将医院就诊看做一种简单的商品消费,付出后未能获得等值回报,便产生不满情绪。
62.7%的受访医务人员建议加强媒体对医务工作的正能量宣传,让公众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医务工作。48.5%的受访医务人员建议加大对卫生健康行业的投入力度。针对当前城乡、区域间的医务人员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医疗人才的灵活流动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从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方面发力,为基层医疗队伍培养留住业务骨干。进一步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人才短缺问题。
“医学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刚柔相济。医师守护生命,我们就应该守护他们,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肖小华会长表示,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开展与国际、国内的医学交流与合作,为广大医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更好地为全市医师服务。(中山日报 周映夏 国中调 李永昌 唐柳青 黄建兰 文波 缪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