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三沙经验”促发展土地增值农民多收
作者:记者 赖有生 通讯员 黄声群 发布时间:2006-01-10 来源:中山日报
本报讯  日前召开的全市农业生产会议上,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再次呼吁:有条件的镇区要学习推广“三沙经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土地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横栏镇三沙村形成的“三沙经验”,即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为纽带,农业基础设施为支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其精髓就是集中土地实行“反承包”。近两年来“三沙经验”在横栏、东凤、板芙、民众等镇推广,共集中土地近700公顷,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84万元,每年实现土地增值640.37万元和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78.1万元。 [center][B]三沙反承包地价升值3倍以上[/B][/center]   横栏镇去年来出现一个全省最大的村级花木基地:连片种植面积达6000亩,各类花木品种多达200多个,这个基地就是三沙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走进这个基地,如同走进一片绿色世界,一块块相连的花木场延绵数里。据三沙花木协会统计,去年这个基地的产值高达7000万元,亩产平均纯收入10000元;农民收入也是几年前的3到4倍。这是三沙村创新发展模式的结果。从2002年起,经济相对落后的三沙村为了加快农田路网建设进程,提高土地地值,从解决修筑农路启动资金不足、筹集建路用地难等问题入手,先用“反承包”方式,以高出原承包价三至五成的价格和相对较长的承包期限,将连片低值的土地经营权从农民手中承包过来,再以村委会为投资主体,合理调整、平整土地,实现“田成方,路成网”,配套水、电设施,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小区,最后,公开投标,以较高的价格和适当的规模将农业小区的土地经营权分割转包给村里技术水平较高的花木专业户,实现土地增值。实现的增值部分,先用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剩余部分转为村集体收入。通过这种发展模式,三沙村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形成了“三沙经验”。 [center][B]“三沙经验”促困难村雄起[/B][/center] “三沙经验”的形成,不但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探明了如何解决农田路网建设资金不足、所需用地统筹难等问题,还有力回答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对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三沙经验”推出后,在我市引起了极大的回响,许多有条件的经济贫困村以之为蓝本,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优势,开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地在经营这种发展模式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如东凤镇西罟村在土地集中、投资主体上都采取了更灵活的股份合作方式;板芙镇广福村则采取村民小组作价提供土地、由村委会投资开发,实现土地增值后,村组间利益均占的方法。 [center][B]探索出后进地区发展经济的新路[/B][/center] 市农业部门称,我市过去扶持经济困难地区的发展经济,普遍采取发展厂房或工人宿舍等物业出租的简单办法,但这个方法投入过大、回本慢,容易使村集体重新背上沉重的债务,使扶贫工作产生反效果。而“三沙经验”正是针对这些经济困难地区交通不便、发展工商业困难,且土地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较低、租金较低的情况,对整片土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反承包”价格与发包价格间的差距获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反馈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实践证明,以“三沙经验”模式发展,远比发展出租物业的经济效益要高。据统计,以“三沙经验”模式发展的六条村共投入1584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每年实现增值640万元,不到3年就可以回本;而一般在农村地区发展物业出租每年约只有10—15%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