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
作者:邓中生 发布时间:2006-05-25 来源:中山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确认识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辩证关系,促进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center][B]正确认识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B][/center] 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各有不同的内涵。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农村变为城镇、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从而最终为实现我国现代化服务;而建设新农村,并不改变农村的性质,只是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有人以为,现在都提建设新农村,少提城镇化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两者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他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它可以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加快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即使今后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仍会有大量人口继续在农村生活。比如,我市农村有近60万名劳动力,尽管目前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超过40万人,但仍有相当部分农民留在农业,部分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也还在农村生活。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把农村建设好,使在农村的人口也能过上宽裕文明的生活。反过来,建设新农村也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会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这“两条腿”走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辩证关系,努力推动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互相促进、互动发展。 [center][B]统筹城乡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新农村建设[/B][/center]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为改变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而提出来的发展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继续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又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战略。新农村建设是在国家已经进入了有条件、有能力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提出来的。因此,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的,是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所推动的。2002年以来,中山市正是在把握城镇化大趋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的建设发展。由于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山的城市化率已达60.67%。200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230元,比增11.4%。经过三年努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了6.64万人。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创造了不少经验。比如黄圃镇,以工业化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该镇16个村(居委会)全部与工业对接,通过三大工业总公司带动农村发展。通过这一举措,全镇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4、2005年两年来实行了两位数增长。全镇6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过去两年里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小榄镇更是在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方面为全市乡镇做出了榜样。近年来该镇着力抓好“三个一”工程,解决好农民就业、养老保险、医保等问题。三年来成功帮助2万多名本地群众就业。目前,全镇居民都分别参加了合作医疗或住院保险;全镇7.8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小榄镇在全市镇一级率先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今年还计划投入2.7亿元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山市以“三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为全省“三农”工作提供了经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与广州共为代表的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即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当地工业化,城镇化相衔接的模式。今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投入4.3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center][B]加快“三大转变”,在建设新农村中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B][/center]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是农民更多地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文化相互融洽、共同繁荣的过程,最终形成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最近,中山市委、市政府分析了“三农”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明确提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快实现“三大转变”,即经济形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形态为主向城市社会形态为主转变,身份由农民向市民转变;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加快实现农村“三大转变”。这是把全中山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系统,以城镇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理念,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农村,使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口结构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结构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为了加快“三大转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抓好总体规划,推进规划向村一级覆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只有发挥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做到理性发展、有序发展。当前,我市村一级的规划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认真抓紧抓好。 二是抓好经济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征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最近,我市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居民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打破城镇劳动者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界限,统一建立覆盖本地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凭证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同时加快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造,推动农村经济集约发展。 四是要抓好环境建设和整治,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以“五改”、“八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活动,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房,开展“八化”建设: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建筑美化、管理强化。通过环境整治和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农村新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五是要抓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三个一”工程,解决好农民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六是要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群众性的创建生态文明村、卫生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快培养有文化、有能力、守法规、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作者单位:中山市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