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白石村:“双轮”驱动奔小康
发布时间:2005-06-13 来源:中山日报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39047][IMG]../data/photo/News/tn_40448.jpg[/IMG][/URL][/align] 本报记者何衍良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三乡镇白石村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从荒山野岭的小村庄变成了有着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工业园区,让人不能不为白石村民的奋进精神所折服。 从前的白石村世代以务农为主,土地资源丰富,村民勤劳朴实。在改革开放初期,该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村民甚至仅仅只能解决温饱。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村民通过大种大养,逐渐摆脱贫穷。但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市场因素的影响,富裕小康只是村民一个遥远的梦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中国大地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该村领导班子认识到,要让村民奔富,就要走奋发图强、工业立村的路子。从那时起,他们通过创办木箱厂、玻璃厂等一批集体企业,集体经济开始有了转机,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仅靠集体投资办厂毕竟力量有限,村领导班子于是实施了“筑巢引凤”战略———用集体的积累盖厂房,修马路,从硬件上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然后四面出击,广为招商引资,一批批外商先后涌入白石大地,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外资企业的发展,村领导班子再一次实施新的战略转移,从“筑巢引凤”转变为“引凤筑巢”,鼓励外商租地建厂。 短短的十几年,全村建成了三个工业区,面积达到3000多亩,有各类厂企业150多家,利用外资8亿多港元。全村现有厂房面积33.7万平方米,其中属村集体的厂房2.67万平方米,拥有一条“白石工业走廊”和三个市场,市场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店铺537间,其中属村集体经济的占110间。 招商引资把该村经济推上了快车道,该村集体经济年年大幅度增长,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0多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达到6830元,白石村民过上了富裕小康的生活。但村领导班子清醒地看到,仅有物质上的富裕远远不够,还要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富裕”起来。于是,该村领导班子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了重要的位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该村从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教育自然成为了该村优先发展的事业。这几年,该村先后投入1100万元新建一间小学和一间幼儿园,把原村里的三间小学合并为一间,还购买了两辆大巴接送学生,并投入90万元扩建校园和兴建功能齐全的运动场,以及50台电脑的教学室,让村里的子弟能在优美环境中求学求知。为鼓励成才,该村还通过发动厂商、华侨捐助,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会,对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弟,一次性奖励1500元。 为创造条件,给村民以及外来员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该村投入150万元兴建了碧华公园,内设3000多个座位的文化广场和灯光球场,每逢节假日组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重大节假日还邀请外地文艺团体来演出,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素,村里和睦安宁。去年11月10日,该村又投入80万元,建设老人康乐中心,今年可投入使用。现在的村民不再仅仅满足于看电视,他们也经常能够看到颇具水准的文艺演出,受到高尚艺术的陶冶。 该村还投入巨资,从根本上改变村容村貌。这几年投资上百万元,把一公里长的工业大道铺设成水泥路面,种树绿化,装上路灯,还投入资金完善大道两旁工厂的供水设施。近两年来,该村还先后投入了200万元修建新工业园区公路近4公里;投入120万元覆盖南环桥坑渠,扩宽路面;投入50万元铺设和扩建自来水和消防设施,投入50万元安装路灯,既改善了投资环境,同时也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改善村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村民福利,也是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村兴建了一座占地8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卫生站,还增加了一批医疗器械,让村民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村里的男女到了退休年龄,由集体每月发10公斤大米、0.5公斤花生油和80元津贴,老党员每月还可以领取60元生活补助。 今天,走进白石村,到处厂房林立,村民安居乐业,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生机与活力,感受到这里迎面扑来的文明之风。当了20多年村干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赖金坚感慨地说:“十几年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相信,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我们村一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