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有这样一支农民义工队
发布时间:2006-06-11 来源:市文明办
[B]编者按[/B]
[I][B]在举国上下掀起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潮中,中山市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8年义务服务乡邻,不取分毫,为构建和谐社区孜孜奉献着光和热的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传为佳话。这支农民义工队的事迹也引起了中央、省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在2006年第十期“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栏目中刊发了新华社记者张愈升、孙燕采写的《有这样一支农民义工队》,对农民义工队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现进行全文转载,以飨读者。[/B][/I]
同住一村,谁都希望邻里和睦,环境和谐,干群同心,但日常生活中,“筷子”与“碗”摩擦、“牙齿”和“舌头”打架的事在所难免。找谁解决?找干部?他们不可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碰上干群关系紧张的就更不好办。最现实的道路是村民自己动手解决。这需要有人挑头、组织,有一批人言传身教,更需要支撑这种行为的觉悟、爱心和奉献精神。广东中山市港口镇民主村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被称为农民义工队,义在扶弱帮困,无偿援助,扶正祛邪,倡行文明之风。他们,一干就是8年。
民主村的农民义工队起于1998年的一场矛盾。这年5月,村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面对的是种种困难: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利益分配失衡,加上前期征地积累的问题,干群关系较为紧张。村委会新班子难以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济建设等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矛盾凸显、集结,村里一些热心村务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和村民便自发组织起来,主动做起了政策解读和说服群众的工作。村民们搞清楚他们不是受村干部指使的背景后,逐渐消解了心头的疑虑。大家的情绪逐渐理顺,心往一处想,村里的各项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农民义工队一炮打响后,也逐渐由当初11人发展到现今的4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30岁。
队伍的壮大同样是自发的结果,它是声誉和威信的外在表现,而托起这种良好声誉和威信的基础是他们为村民们所办的一件又一件实事。
一位年近8旬的村民长期瘫痪在床,60多岁的党员义工吴带胜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去看望、服侍。一位老人当厂长的儿子不幸遭车祸身亡,10多名义工去他们家安抚慰问,帮助料理丧事。一位老汉与女儿双双弱智,家境困难,义工梁金宝就经常帮他家打扫卫生,还全过程帮助打理禾田。
病人走失,义工们帮助去找。街心公园缺凳子,义工们自己凑钱添置。困难户的水稻长得不好,义工们凑钱帮助买点化肥。有人出现小偷小摸行为,他们赶紧提醒、警告,帮其醒悟。村民生病住院,去探视的义工有时竟有10多人,同室病友误以为亲戚这么多……穿街过巷,访贫问苦,吊丧问疾,宣传政策,调解夫妻、婆媳、邻里纠纷,这就是农民义工队的全部“业务”,以至于他们戏称自己是“杂牌军”。琐碎、平凡,杂事经常有,但是他们不嫌烦、不怕累,也正是在“点滴见真情”中,为他人送去了温暖,为村集体营造出强大的凝聚力。
8年努力,8年脚步,民主村的农民义工队已然成了村里极有威望的组织,村民们有事愿请他们帮忙,他们也在帮助别人中快乐自己,在履行义务中促进自己对政策、法律、村规划的学习,并带动其他村民的跟进。他们在村民中编织了感情的纽带,也在村民和村官之间架起了沟通的“连心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决策,他们帮着去宣传解释,村民们的意见、建议,他们随时反馈给“两委”,“连心桥”又通向了民主路。
集百姓服务员、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两委”信息员、校外辅导员这“五大员”于一身的民主村农民义工队,不取村里一分钱报酬,已经成了村民和村官都离不开的左右手。村民说:“不管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义工队在,就感到有依靠,心里就踏实了。”义工队员说:“我在村里走,如果有人喊我帮忙,我就会很高兴,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信任。”村干部说:“以前村民们可能会当着我的面说,看,‘贪官’来了。可现在我随便出去走走,大家就会笑脸相迎,主动打招呼,邀我喝茶吃饭,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义工队用自己的感召力赢来了这个组织的不断壮大,赢来了村里企业主的经济赞助,赢来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义工队的服务涉及方方面面,义工队的故事由众人共同谱写,和谐环境就这样一步步造就,文明乡风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村里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如今,4800人的民主村已是政通人和,百业兴旺。2005年,村经济收入800多万元,比1998年翻了几番,也在这一年,民主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社区”。
民主村的农民义工队自发、自觉地履行了一种社会责任,当初,他们也许并不曾想到自己的行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联系,但如今的累累硕果已在启示人们:文明乡风靠点滴积累。积累,事在人为,人人有责。
新华社记者 张愈升 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