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三角镇光明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记实
作者:三角镇宣传办 发布时间:2007-08-06
 
 

    光明村位于三角镇西南部,东靠民众,南靠鸡鸦水道,由原光二村、东平村、光明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三村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体,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互相渗透,有着密切联系。全村总面积10442亩,常住人口8421人,村民小组10个;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92名,下设10个党小组,是三角镇第二大行政村。

    光明村是一个农业大村,人口多、面积广、债务重、经济欠发达。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村两委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下,以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题,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逐步理顺了干群关系,规范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本村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夯实社会维稳基础

   “基层稳,天下安”。没有农村稳定就没有社会发展,农村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村在合并初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债务重,班子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等原因,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社会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稳定大于一切、压倒一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把维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治理、防止激化”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我村大局稳定。首先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针对存在的突出遗留问题,如征地补偿、拖欠群众集资款、财务管理、合同纠纷等,找准问题成因,以事实为依据,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予以解决,逐步理顺了各种利益关系,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其次我们经常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及时掌握和化解群众矛盾,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发生突发或不稳定事件时,村干部及时出现在第一线,敢于直接面对群众、解释群众、回应群众,有效防止矛盾的恶化升级。我们按照原则办事,采取冷静的态度,软硬兼施的办法,对一个个问题和矛盾逐一应对,逐一解决。我们还力所能及地为村民更换了残旧的水管、修建了破烂的道路、发包了久置的鱼塘。通过这样,我们用朴实的语言向村民表明了心迹,引导了村民明辨是非界限;用务实的作风为村民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平息了民怨,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大局。第三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全面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群众诉求,引导群众以合法的理念表达利益诉求,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和帮扶工作。今年5月,按照镇政府的有关要求,我村成立43人的下访成员,分成10个组,对村内2210户农户进行挨家挨户落户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并每组专人负责记录。通过走访、梳理、归纳了8大问题,重点是农桥农路建设、村、社道路、水利排灌环境污染、河涌整治、社会治安、开居住宅地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这有待下一阶段解决落实。通过这些,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此外我们还重视加强维稳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维稳队伍是做好维稳工作的重要前提。根据我村实际,由于范围大、人口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单纯依靠治安调解人员难以做好维稳工作。因此,我们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片长、村民代表的作用,建立一支维稳工作队伍,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对群众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歪风邪气,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防控体系,构建稳定农村。

落实民心工程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是建设者、受益者。当前,农村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但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既要转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又要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让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坚持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着力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改变村容村貌。村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方针,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事情着手,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合理调整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中去。近年来,共投入了80多万元完成了8000多米大小道路维修;投入了约30多万元完成了17个经济社危堤整治;投入了20多万元完成了3座农桥建设,投入了10多万元完成了20多个经济社的路灯安装;投入了20多万元完成了排污渠整治、垃圾清理等,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但目前我村仍有五保户38户、低保户70户、困难户53户,这些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我村在节省各项开支的前提下,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费用,确保20多万元优先落实供养款项。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村还积极发动企业老板捐款助学,推荐就业,并计划对10户低保户进行房屋改建。

    通过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村的关心、社会的帮助,让群众的思想和认识、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是时代主题,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我村属贫困村,今年,被列为市48条扶贫村之一。我们认识到发展是唯一出路,抓住机遇就能率先发展,丧失机遇就能踯躅(泽浊)不前。我们必须在困难中寻求发展,在逆境中寻找生机。目前,我村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工农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农业方面: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多年来,村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在保持发展传统稻后菜基础上,致力发展葱特色农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村民收入。2001年,村民种葱面积仅有50多亩,通过村的扶持引导,及时为村民掌握市场销路,提供价格信息、流通渠道、交通运输等条件,目前辐射带动到600多亩,经济效益由每亩3000多元增至10000多元,村民真正尝到了甜头,在发展生产上更加劲头十足。今后,村将于十五顷一带规划两个农业生产基地,连片发展、集约经营、提高村民和集体收入。工业方面:近年来,由于镇工业发展实行入区入园,而且工业用地指标紧缺,这大大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但我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今后,村将借助福源路开通优势,在沥青路两旁规划用地,借势发展;在条件允许前提下,通过土地出租或规划一定的土地面积建厂房物业,壮大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在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我村必将借助市东部沿海的开发优势,以发展经济为着力点,狠抓机遇,挖掘潜力,促进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我们相信,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只要我们加大自身努力、理清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好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杨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