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中山:试解城市发展难题
作者:记者 李亚舟 发布时间:2008-04-01 来源:中山日报
  编者按
    中山的发展再次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3月29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新闻通讯《中山:试解城市发展难题》,本报今天予以全文转载。


   从卫星遥感拍回的照片来看珠江三角洲西岸,你会发现有一块碧绿碧绿的风水宝地,这块占地200多平方公里的绿茵就是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心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它被中山人亲切地称为“市肺”,它是珠江西岸唯一的大面积森林绿地,巨大的“肺活量”使它见证着中山市20年经济与生态发展比翼齐飞的巨大变化。
    中山这座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名人城市,走过了设立地级市20年的光辉历程。只有140多万户籍人口的中山市在鱼和熊掌同时兼得的状况下,经济上去了,环境保住了,用专家的话来说,它破解了一道城市发展的难题。有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中山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90.7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215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生产总值20年翻了四番;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33%,人均公共绿地为11.3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100%。
    中山拥有电子、灯饰、五金、健康科技、包装印刷等24个国家命名的专业生产基地,独特的区域经济在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中,增幅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位置。科学有序的发展使中山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用中山人的说法就是要创造一个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名人城市。中山市委书记陈根楷说:“我们现在使用的自然环境,都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他还提出了“公平论”,不仅要讲贫富公平,还要讲现代和后代的代际公平。
    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中山用了20年的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经济已初露锋芒,曾是珠三角崛起的“四小虎”之一;以国有工业为主的“中山舰队”也名噪一时。在步入社会转型期,经过体制阵痛之后,中山在总结经验和反复调研后,1998年果敢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在提出这一发展战略前中山市领导班子就取得一致共识:发展工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要金色GDP,更要绿色GDP,坚决摒弃黑色GDP。1985年中山就请著名的专业规划设计机构设计出第一张建设蓝图,有效地防止了在后来建设高潮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现象。虽然每年都有1500多家企业落户中山,但600多平方公里的可利用土地,目前中山却还有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
    近日,记者来到三角镇高平工业园区,这个园区真可谓大户林立,上百个工业项目已形成漂染、电镀、线路板和民营科技4个小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开发工业用地10000多亩,在人们的想象中,这可是污染源的重灾区,但记者看到这里都是园林式的标准化厂房,鲜花绿茵簇拥着的车间,没有一点被污染的痕迹。原来这里根据引入企业的性质,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实行“统一设计、统一管道、统一处理、统一排放”的管理模式。记者在电镀污水处理厂看到:污水处理厂在接纳25家电镀企业各类电镀废水后,经过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国内首次采用的五股水分流技术,各厂家的废水都能得到稳定的处理,且全面达标,该厂技术员告诉记者:处理后的废水60%又得到循环利用。目前,中山所有重点企业均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成为全国首批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验收的城市。
    在翻开中山历年来所取得的荣誉中: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中山几乎赢得了所有的荣誉称号,去年又获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这一称号对中山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在蓝天、碧水、绿地中富裕生活的中山人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