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公厕隔墙很矮,甚至没有门。”在中山从事公厕保洁管理工作20多年的吴宝群感叹道,现在的公厕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公厕内配套齐全,广泛采用感应冲水、智能马桶、自动门等智能化设备。这些新建的公厕基本坐落在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外观分别采用了“环卫橙”“园林绿”“公主粉”等不同色调,与周围环境融合协调。
近年来,中山积极推动设施残旧、环境较差的公厕的改造升级,分7批次累计改造提升公厕80余座,同时在中心城区建成7座高标准示范的现代化公厕,并于今年谋划中山市城乡公厕提升完善三年行动方案。方寸之地,文明之窗。“厕所革命”尚未结束,中山正努力把城市公厕变成一道美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
公厕变靓了,城市文明提升了
位于博爱二路辅路与悦来南路交会处的柏景公厕,外观以粉色、奶白色为主调。走进公厕,LED镜子、感应洁具、除臭设备、烘干器、厕位占用指示、求助按钮、灭蚊灯等一应俱全。与日常男女卫生间不同,第三卫生间采用了按键自动门,配置了“小一号”的儿童专用马桶和成人用智能马桶,以及婴儿护理台等,马桶两旁均安设了扶手,无障碍通道完善,墙上还装有“求助铃”,为群众提供温馨舒适、安全感十足的如厕环境。此外,公厕旁还设置了环卫驿站,配备了微波炉、热水壶、电风扇、药品等物品,人文关怀随处可见。
柏景公厕外观。(资料图片) 王云 摄
“第三卫生间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众开设,除了亲子、残疾人士,也有不少老人使用。”吴群宝说,每天早上八九点,是公厕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为确保群众舒适如厕,保洁员每天一大早便要完成首轮清洁。“以前打扫工具单一,就一个竹扫把。现在有清洁剂、吹风机等专门的清洁工具,还有一套公厕管理作业标准。”吴群宝表示,根据“定人、定岗、定责”原则,保洁员每日都要对公厕进行全方位、无缝隙保洁,对设施进行冲刷擦洗、消毒除臭工作,为市民提供洁净舒心的如厕环境。
住在附近的肖婆婆,习惯每日早上出门晨运,结束后吃个早餐再回家。“以前这里没有公厕的,急起来只能回家解决。去年新建了公厕后,方便多了。新厕所干净又漂亮,跟以前老城区的旧公厕完全不同。”肖婆婆告诉记者,多年前的老城区不少房子没有厕所,很多人都在公厕方便。但当时的公厕没有自动冲水,大家用水瓢在水槽里舀水,通风不好异味大,唯一的光亮仅靠一个小灯泡。“以前有的公厕还要收费,现在全都免费了。保洁员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有时我感觉这里的厕所比我家的还舒适。”
随着公厕软硬件的变化,提升的还有使用者的文明素质。记者留意到,针对不同的位置与设备,贴有相应的文明标语,如“手纸请放纸篓里”“节约用水 从点滴做起”“杂物不乱丢 厕后请冲水”“感应冲水 向前一小步 文明一大步”等。“公厕人流量大的时候,大家都会自觉排好队,也不会随意占用第三卫生间。便后洗手都会及时擦干、烘干,不会湿手甩水到地上。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从这些小细节上,可以看到大家的文明意识逐渐增强。”吴群宝说。
不断完善公厕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布局
近日,2024年“和美乡村 法治同行”中山市百场法治电影进村(社区)活动在中山市法治文化公园启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在公园里共赏电影。
同样热闹的还有位于该园内的现代化公厕,不少市民在看电影中途前来“光顾”。与柏景公厕一样,市法治文化公园公厕里各种智能化设施齐全。不同的是,该公厕是城区首个配备母婴室的市政公厕,配置了婴儿护理台、哺乳椅、沙发、空调等,外观以橙色、白色为主调,在绿意葱葱的公园里十分吸睛。
市法治文化公园公厕外观。(资料图片) 王云 摄
“这里原本也是有公厕的,但只有两个隔间,非常小、不够用。现在又大又漂亮,我有时经过都会进去方便一下。”市民梁先生住在附近,平日饭后时常会到公园里散步,见证了市法治文化公园公厕的改头换面。“你看看,外墙还安装了灯带。厕所会‘发光’,大家就更容易找到厕所的位置,还为公园增加了夜间景观效果。”梁先生说。
市法治文化公园公厕是城区首个配备母婴室的市政公厕。(资料图片) 王云 摄
公厕建设与管理不仅是城市“面子”,更是民生“里子”。“我们将根据市民需求,不断拓展公厕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市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组织谋划中山市城乡公厕提升完善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中山市公厕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布局,逐步将城区的老旧公厕改造成标准化、现代化、兼具颜值与品质的便民公厕。同时,推动社会公厕进一步对外开放,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便民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