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搜 索
首页>>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正文

人民医院现址曾矗立着中山最高学府

一名读者来信,展示其多年来收集的“中山学宫”资料记者走访获悉,我市曾计划修复学宫棂星门,但因情况复杂搁置多年

 

    在逸仙湖公园的一角,有数十根偌大的花岗岩石柱构件埋放在荒草丛中,很多年前,由这些石柱构件构成的棂星门曾屹立在市人民医院内泮水桥前面。棂星门与泮水桥都是中山学宫的附属建筑,近日,一位读者总结中山学宫的历史资料再度引起人们对学宫的关注。据悉,始建于宋代的学宫,在历史上经历了拆除、重建、扩建,并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曾是古代香山的最高学府。遗憾的是,该建筑群多年前被拆掉,如今仅剩下孤零零的泮水桥和棂星门残存的构件。

在市人民医院内,一座古朴的单拱石拱桥孤独地屹立在院内停车场旁--这就是泮水桥。


  ■学宫残影
  孤独屹立的泮水桥
  在市人民医院内,一座古朴的单拱石拱桥孤独地屹立在院内停车场旁。
  桥下是半圆形的水池,池内鱼儿畅游。拱桥并不大,两侧各5级石阶。据记载,该桥长13.11米,宽2.17米,高3米,两旁均饰以雕花花岗石栏板,桥顶栏板的4个柱头均饰以石狮,工艺精美。
  泮水桥又名状元桥,桥下水池为洗墨池,又称泮水池。泮水桥建于明代,1990年公布为市保护文物。对于泮水桥,人们可能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座桥的背后,曾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中山学宫。
  几天前,市民方先生整理的中山学宫资料在一次分享会上引起了关注。
  方先生在他整理的资料中谈到,在许多介绍中山文物的网页及宣传册上,谈到学宫,都会说这是一座香山(中山)古老的学府,历经数十代文仕官绅的重修,往日是如何的辉煌,但十有八九最后都会以这样一句话结尾:目前学宫遗迹仅存泮水池上的泮水桥。
  孤单的泮水桥如今成为病患及家属休闲乘凉的场所。要是回溯到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它却是相当神圣而威严的。据介绍,举行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盛典的时候,那些尚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是不可以信步从桥上通过的,只能从泮水池边绕路走。据记载,多少年来,学宫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他们中为人所熟悉的一位,就是在晚清童试中夺得秀才第一名的“神童”郑彼岸。他后来成为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受孙中山和刘师复的影响,投身于社会改革、民主革命以及教育和文史事业。被遗弃的棂星门构件
  方先生还在资料中提到,他曾在逸仙湖公园内发现了学宫前牌坊——棂星门的构件。
  几天前,记者在逸仙湖公园内一个偏僻角落里,发现了被淹没在杂草中的棂星门构件。只见一大片牵藤植物覆盖在石堆表面,远远看去更像是一个杂草丛。走近,才发现是一大堆纵横交错堆放在一起的花岗岩石柱等构件。这些构件堆起来高约3米,宽度有10余米,最长的石柱也约10米长。记者粗略统计,仅仅是露在外面的石条,足有50多根。对照方先生整理的棂星门历史资料图片,记者在现场找到了两根顶端雕有石狮的石柱以及雕花的花岗岩石板。
  “我画了图,做了对比,基本上至少七成的构件都在。”日前,方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逸仙湖公园内一个偏僻角落里,发现了被淹没在杂草中的棂星门构件。


  ■记忆中的学宫
  园林风格好似“大观园”
  83岁的曾崇老人是市人民医院最老的一批员工之一。去年,曾崇大病一场后一直长期卧床,听闻记者来采访学宫,老人一早坐在床边等候,还特地准备好他当年整理的资料。
  曾崇不但见过当年学宫的风采,学宫于曾崇而言,还有特殊的意义。
  1949年底,17岁的曾崇从家乡汕尾参军来到和平解放了两个月的中山。由于曾经在广州读过一年医事学校,他被选进当时的解放军两广纵队医疗队。次年,1950年,中山县人民医院成立,曾崇赴广州学习几个月后,正式入职中山县人民医院(当时名为中山珠江专区中心卫生院)。
  “第一次来中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学宫。太漂亮了,就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满头白发的曾崇回想起刚到中山的那一幕,脸上不由得露出微笑。
  那个年代,能在城区看到一片雄伟的建筑群,曾崇被深深震撼。
  “远处看,棂星门很庄严,后面的大殿也很雄伟。”曾崇说,走过曝书台,穿过棂星门牌坊,便看得见古色古香的大殿。就像《红楼梦》里对大观园的描写一样,里面是类似园林的建筑,各殿有序排列,有园门,有画廊,有花径有草木和碧池。大成殿柱子需一人环抱
  曾崇曾凭着记忆手绘了一幅学宫的图纸。图纸上大概标注了学宫的范围,长170米,宽130米,四周是砖墙,从曝书台经棂星门牌坊再过泮水桥和露台,便进入大成殿所在范围。
  “这样的格局,跟现在广州农讲所的格局一样。”市人民医院门诊主任黄丹平当年也参与搜集资料,他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整理资料看,学宫的牌坊以及大殿的格局,都与农讲所风格相似。
  学宫当时是两广纵队的驻军处,棂星门上挂上了“珠江专员公署”的牌匾,学宫成为办公、开会的主要场所。因为一直在这附近办公,曾崇偶尔有机会走入学宫看看。在他印象中,学宫主殿大成殿非常雄伟,而且古色古香,除了砖墙框架,基本都是木质结构,就连殿内粗大的柱子,都是坤甸木制成。
  “我当时很喜欢抱着那几根柱子,一个人刚好抱拢,手指尖刚好碰到。”曾崇说,柱子直径超过60厘米。大成殿的顶部也全部是木质结构,一根根粗大的木质横梁叠加铆嵌在一起,这种做法被称之为“莲花座”。曾崇说,据同事介绍,因为大成殿的建造水平比较高,当年还曾引来了外国人来专门参观学习。
  因为年代久远,一群蝙蝠寄居于大成殿,排泄物经常从天而降,为此,工作人员还特地吊起了天花。1964年,中山遭遇特大台风,很多伤者被送往医院救治。当时,因为场地有限,百余名伤者被安顿在大成殿内接受治疗。

上世纪60年代,曾崇和同事在学宫前合影。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消失的学宫
  1972年至1980年被拆除
  1968年12月,曾崇下乡工作一去8年。等到他回来时,他发现曾经让自己念念不忘的学宫已被大部分拆掉,仅剩下大成殿、泮水桥等建筑。
  “当时很心痛。”曾崇说,这是他印象中最美的建筑,没想到就这样消失了。之后他才得知,1972年,学宫已经被拆。
  当时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并不强。1980年,大成殿再度为医院扩建让步。“我借了一顶安全帽,冒着生命危险跑进去。”曾崇不顾工人劝阻,跑进施工现场,将大成殿横梁上的龙饰碎片捡了起来。
  “要是恢复建设,我愿意把这些碎片捐出来。希望它能够通过另外一种方式重生。”曾崇说:“这是我的梦想。”
  据人民医院资料显示,当年的大成殿旧址,如今已是市人民医院于1992年落成的门诊大楼,其他殿堂旧址分别于1982年和1999年建成的杨颖滨大楼和杨志云大楼。

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了学宫。资料图


  ■学宫曾经的“身份”
  根据资料图片,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中山,当时照片上日军占领了学宫,棂星门上还挂着“中山县政府”的牌子。
  1945年10月4日,国民党第64军159师开进中山县。10月7日,中山县政府从第二区谿角乡移驻石岐镇学宫(今孙文中路中山市人民医院内)。
  据曾崇描述,1949年,棂星门上挂“珠江专员公署”的牌匾。
  1959年,中山市人民医院搬迁至此。


  ■未能复建的学宫
  记者从人民医院获悉,几年前,学宫棂星门复建工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医院当时也很积极重建棂星门,但最后因为方案不可行,重修搁浅。
  “当时规划已经同意了设计方案,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实施。”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前后,市文广新局已经立项重建棂星门,市政府已经批复,当时还邀请了专家设计了图纸,棂星门大概位置位于泮水桥前,靠近马路一侧。等到现场勘探时,专家发现当时人民医院地下已建好了污水处理等多项设施。由于当时财政只审批了70万元,加上施工难度大,远远超出了预算,最终未能施工。
  “现在人工等成本都比当年上涨,而且,这种文物的修复,需要非常专业的工匠。”该负责人称,再提棂星门重建,恐怕要重新估算成本。而且,很多方面需要重新沟通。
  “现在这种交通情况,可能重新修建棂星门的意义并不大。”医院一位医生接受采访时说。


  ■历史渊源
  学宫何时有?始建宋代,清朝形成建筑群
  学宫,又称先师庙,位于中山市人民医院内,据《香山县志》(光绪志)记载:“学宫在县治东一里莲峰之阳,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建。淳祐四年(1244年)主簿宋之望徙建于城内。元泰定三年(1326年)知县左祥徙复莲峰旧址,元末毁于兵燹 (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 县丞冲敬修复。明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梁荣易灵星门柱以石,创泮亭修殿庑堂斋。”
  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重修,到光绪年间发展成大成殿居中七间,前为露台,翼以两庑庑上下各建乐器祭器库,戟门五间。门外左名宦祠,右乡贤祠,前为泮池,池旁东西厅,前为棂星门三间。殿后崇圣祠五间,前为露台,东博文斋三间,西约礼斋三间,东斋左明伦堂三间,东西有廊,前为大门;西斋右燕居亭三间,又西为尊经阁。由东出为礼门,土地祠在门内东;由西出为义路门,忠义孝弟祠、节孝祠在门内西。棂星门外左三元启运坊,右五星聚奎坊,前为暴书台,台有门曰文明。
  通计自明伦堂后壁至礼门门帘前,长三十八丈二尺三寸,东西同尊经阁后空地自外后墙至阁后檐,长六丈一尺,横四丈七尺八寸,尊经阁前空地自西侧民居后墙至正殿内墙,横八丈六尺九寸,又稍下自民居后屋角至正殿内墙,横七丈五尺六寸,自棂星门至塘边十一丈三尺,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逐步将学宫拆去,改建为中山市人民医院,现仅存泮水桥。学宫有何用途?曾是中山最高学府
  元代重建“学宫”的知县王天祥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学校立则纲常明,纲常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吾之国家虽与天地同悠久可也。”由此可见,早在800 年前,中山人已把教育事业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了。
  据史料记载,学宫曾经是旧时香山县(中山的古称)的最高学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香山文人。据《香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学宫内有儒学、孔庙,是旧时学子讲读及应考的地方。
  据说,科举时期,参加乡试的童生皆从桥上走进殿内,但只有考上了秀才,才能从桥上走出来,称为“入泮”。他们中为人所熟悉的一位,就是在晚清童试中夺得秀才第一名的“神童”郑彼岸。他后来成为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受孙中山和刘师复的影响,投身于社会改革、民主革命以及教育和文史事业
  随着历史变迁,学宫的地位逐步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