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创作之路
中山日报记者专访创作者丘树宏
作者:文/记者梁东麒 发布时间:2013-07-24 来源:中山日报
▲2012年8月11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剧场公演,反响强烈。图为演出结束时,演员与创作者隆重谢幕。记者明剑摄
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剧场公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欣赏。记者明剑摄

    作为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专题晚会,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今晚将在我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这是继广州、中山、北京、马来西亚吉隆坡之后的第五场演出。记者专访了该作品主创人员之一、诗人丘树宏,探寻作品的从酝酿到成型,再到成熟的心路历程。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是2011年广东省和中山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点文化项目。该作品由中山市政协主席、诗人和音乐人丘树宏主创并兼任总编导、总撰稿,由作曲家刘长安、杜鸣、姚晓强、姚峰、桑雨等共同作曲,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记者:孙中山是一代伟人,多年来有关他的作品数不胜数,是什么原因让你下决心在这个题材上进行创作?
  丘树宏: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为孙中山家乡的中山市,按照“以中山的名义纪念,借百年的机遇发展”的思路,以孙中山为核心、以孙中山文化节为重点、以辛亥百年为背景,策划部署了“四大系列、十个重点、百项活动”,真可谓项目繁盛、精彩纷呈。
  而我,除了负责好全市纪念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之外,作为孙中山家乡的宣传部长,是否个人本身也应该做点儿什么事儿?
  我决定写一部有关孙中山的文学作品。
  记者:决定写一部有关孙中山的文学作品后,又是怎么想到要用大型交响音诗的方式来创作的?
  丘树宏:关于究竟写什么、怎么写?确实是有过一番考量。
  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电影、戏剧、电视剧、纪录片,小说、诗歌、散文……
  然而,我觉得似乎还少了点什么,似乎还有什么遗憾、还有什么期待。
  我寻找着、搜索着——
  原来,一直以来,我们还没有一个以多媒体交响音诗这种形式来表现孙中山的作品。
  于是,在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的时候,我决意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走向复兴》的形式,策划创作一部表现孙中山的音乐舞台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并开始构思创作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文学台本《孙中山》(以下简称《孙中山》)。
  构思中,我还发现,既有的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或从“点”的角度,体现孙中山某个时期、某段经历、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或从“线”的角度,体现孙中山的人生历程——这种“纵向”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
  然而,从“面”的角度,也就是以“横向”来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白。
  怎样借助合适的文艺形式,全面、集中而生动地从横的角度全面展示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与人格,并诠释其历史贡献、现实作用和未来意义?
  《孙中山》试图应对这种期待,试图填补这项空白。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一个全新的探索,极具挑战性。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已经是一部完整的宏伟巨作,共有六个篇章共十节,在创作的时候你是按怎样的逻辑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丘树宏: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潮流……孙中山的思想、理论、精神和文化,其实一直以来非常的鲜明突出,再加上近几年对孙中山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情投入和学术投入,几乎不用怎样深入思考,这些词组和字眼就跳到了我的眼前。
  我决定先从“世界潮流”写起。
  进展比想象的顺利许多。仅仅两天,“世界潮流”一气呵成,自己很满意,马上用手机信息发给了电视剧《辛亥革命》的编剧王朝柱老师,他似乎没怎么看就回信息说《辛亥革命》的主题歌已经录好音了。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他专门打电话给我,说刚刚认真看了“世界潮流”,写得太好了,几乎是天造地设,我们决定换用你的歌词,重新做主题歌。这就是后来由奥斯卡音乐奖获得者苏聪作曲、廖昌永主唱的《辛亥革命》主题歌“世界潮流”。
  一炮打响,我的信心大增。几天后,其他章节一一写成。
  与此同时,我正与《弯弯的月亮》的作者李海鹰合作写一首《我们的孙中山》,作为他为纪念辛亥百年在家乡第一场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的主打歌曲。这也正是我要在《孙中山》中体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又专门到翠亨村走了一趟。在那绿树掩映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冲口而出。
  我不禁在心里欢呼:就是它了!
  一次瞻仰,一个灵感,成就了两首歌——《我们的孙中山》、《翠亨村》。
  不到半年时间,大型组歌《孙中山》应势推出。为了使孙中山的形象更加丰满,我还在每一节歌词的前面加写了一段诠释性文字,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感谢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2011年8月下旬,他们将《孙中山》组歌翻译成英文专门带去在美国举行的第31届世界诗人大会重点推介,受到好评。
  感谢南方日报,他们打破常规,在当年的9月14日用一个整版全文刊发了《孙中山》,初步奠定了《孙中山》的地位。
  感谢日本友人、长崎县安达株式会社副社长安达贤一郎先生,他热心地请人将组诗翻译成日文,并推荐作为守口市纪念辛亥百年的文化项目,反响不小。
  更感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他们通过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后,决定将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列为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重点文艺项目,拨出专项资金组织省内5位著名作曲家进行谱曲。
  由此,《孙中山》正式走上前台。
  记者:是的,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孙中山》的文稿。那么,作为交响组歌,这部作品又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
  丘树宏:《孙中山》迅速进入音乐创作阶段,这是一个需要群体合作的重大项目。毕竟是写伟人的作品,艺术家们第一次集中开会就碰上了倾盆大雨,真是感天动地。
  会议确定了采用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的形式,要求表现的方式和风格必须丰富多样,要在中国传统中突出岭南特色,要既经典又现代。所选择的作曲家,完全契合了这些要求。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美声、通俗,独唱、对唱、四重唱,成年合唱、童声合唱,几乎所有的歌唱形式都囊括其中了。
  在《翠亨村》中,艺术家采用了咸水歌的形式,还专门配备了高胡演奏,地方风味十足。高胡音乐一起,少年孙中山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亲切可见、触手可及。
  应该感谢时代的进步,主创人员创作的大型LED,则以其丰富、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烘托出了孙中山伟大而平凡的形象。
  记者: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次公演获得成功后,又连续在北京、中山、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演出,还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场播出,你认为《孙中山》最大成功之处在哪里?
  丘树宏:正如有的评论者指出的,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很多。首先,音乐旋律优美,配器色彩丰富,具有岭南风格,还通俗易懂;其次,文学语言精练,突出主题思想,准确地表达了伟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实质;第三,歌唱家们的演唱声情并茂,有效地传达了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成功地完成了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音乐作品二度创作成功典范。还有评论家指出,对于《孙中山》这种题材,做得太“政治”了容易空洞、呆板,做得太“艺术”了则容易轻浮、难懂,但《孙中山》,不管是歌词,还是曲子,都避免了这两个不足,做得很智慧、很巧妙、很成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提供了一个范本。
  就这样,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第一次以音乐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出了一个崭新的孙中山,填补了孙中山文艺题材的空白。诗、歌、乐、画,既各成体系释放特有魅力,又天衣无缝地四位合成一体。每一次演出,在近二百名艺术家的成功演绎下,孙中山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光彩而鲜明。她通过不同的时空,让每一个观众、听众,通过其视觉和听觉,完成对孙中山的了解和理解,从而融合升华为属于自己心灵的孙中山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是诗、歌、乐、画,加上观众和听众这个最重要的受众主体,是这个“五位一体”,共同完成了“缪斯”孙逸仙的完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