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弘扬中山思想促进民族认同
学者认为,“振兴中华”激励引领中华民族
作者:文/ 记者吴娟李丹丹 图/明剑 发布时间:2013-07-25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思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分论坛会场。

    核心提示
  “弘扬中山精神,携手振兴中华”,昨天下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第三分论坛近百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山思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会学者表示,孙中山先生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既坚定推进本国的独立、统一、富强事业,又放眼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孙中山是近代民主共和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国近代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捍卫者,为了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孙中山百折不挠,升华近代中华民族凝聚的内涵,对于今天统一祖国、复兴中华仍有镜鉴价值。
  王杰:民主共和精神超乎党派信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杰表示,思路引领出路,孙中山的过人之处就是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他就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了,他领导的民主共和革命就是洞察了近代中国与先进的西方相比,不但积贫积弱,而且处于列强的豆剖瓜分之中,他振臂疾呼——要令祖国发奋为雄,迎头赶上,与欧美并驾齐驱。
  “能知与合群”是孙中山强调民族凝聚的两大要义,孙中山组织政党,在海外有遍及几大洲的分部;他领导的革命运动,融入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指导下的统一战线之中,容纳中外各色人等。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所揭示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旗帜,已经超乎地域、国家、党派、宗教与信仰,铸成一种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的精神力量。
  黄清贤:用中山思想构建两岸认同
  台湾成功大学两岸综合研究中心执行长
  黄清贤介绍,在今年2月和4月,台湾竞争力论坛分别针对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台湾人高达九成,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人也有六成,其中有七成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原因是同样血缘、一脉的文化传承。但在调查中,若由民族认同推到国家认同,差异性明显浮现。
  因此黄清贤建议,往前推进两岸认同需从民族认同着手,也就是藉由民族凝聚力推动深化两岸认同,这正是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民族主义的中山思想正可为民族凝聚力支出方向。黄清贤建议用中山思想构建两岸认同。
  黄清贤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一讲指出民族构成的因素有五种: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有了同样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就容易产生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觉醒,认识自己和同一民族其他人的紧密关系,认识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差异。黄清贤说,从中山思想的民族构成因素中“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两岸几乎相同,民族意义理应强化,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原因是民族主义失去了,两岸出现认同障碍。黄清贤建议两岸在共同面对系列危机的认知下,配合传统认知,增强两岸民族凝聚力、提升整体民族地位。
  林家有:不了解历史,民族难以自觉凝聚
  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家有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辽阔的陆地和海洋,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人才优势,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有强大凝聚力的前提条件,但是这些都是客观条件,一个民族不了解自己走过的万千历程,不了解和不认识自己民族过去的状况、现在的处境和未来的前途,是不会自觉凝聚起来的。林家有认为中华民族要坚固地凝聚起来,自觉地承担建设一个伟大的富强国家的历史责任,必须要通过自己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使自己的人民鲜明而又生动地看到一个团结统一的中国,一个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才能与爆发力的中国的存在,才会有自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林家有表示,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自觉处理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注重民族团结,增加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乃至生活各方面的共性。其次是侨居国外的华侨是中华民族移居国外的一部分,要加强华侨对祖国贡献的研究,宣扬他们的光辉业绩,提高他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吴建德:中山思想有助两岸关系改善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两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吴建德表示,归纳中山思想的重要内涵,即以三民主义为立国精神,强调博爱、以德服人、济弱扶贫的王道文化,以达成“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为最高理想境界,而且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愿与强调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理念,对当前两岸和平发展关系有积极现实意义,值得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以赴。
  严昌洪:中山思想成全球华人合作桥梁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何谓民族凝聚力?严昌洪认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从内在上看就是通过民族认同、民族归属感所形成的向心力;从外在上看就是当外族侵害时,通过全民族共同抵御外侮所形成的团结力。他表示,孙中山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在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但他的思想仍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孙中山曾指出,“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如今,孙中山及其思想已成为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全球华人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桥梁,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华”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弘扬孙中山的民族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空前坚固,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一定能早日实现。
  王津平:中国再统一台湾真光复
  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
  我是在一个爱国的抗日家庭中长大。我的中学老师告诉我真正的三民主义是: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个历史因为当时台湾的特殊状态,使得在台湾的我们,受尽日本统治痛苦的我们,连真正的历史都不知道。当年,台湾光复,告别日本人的统治,是多少人牺牲得到的,因为国共内战,造成两岸的分离,所以台湾的光复不是真正的光复,只有中国的再统一才是真光复。要统一祖国,要把台湾人的心结解掉,这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
  谢政谕:在王道文化下开创盛世之路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当年,梁启超在变法失败亡命日本,他谓之“取道日本”,向日本学习,那么在回到中国,到底日本做了什么?日本百年强国的迷思及其警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日本当时的“脱亚入欧”政策提出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要相抗衡,日本最后的国家主义,大东亚共荣圈,走向了法西斯主义,导致日本整体性的失败。
  孙中山提出,用外交手段,经济手段,和平互惠的手段达到世界的大同。1924年,他在日本演讲时提出,东方文化是“王道”,西方文化是“霸道”,日本不要走西方霸道文化。
  20世纪后半叶亚洲“四小龙”用东方文化用团队精神、勤奋和节俭的特质走上了现代化国家,这让非常多的思想家反省第二个类型的现代化,从东亚的类型看出,不走欧美的道路一样可以走现代化。
  有人形容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在于“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也有人说在“日本人身上看到了一亿融有孔孟精神的中国人”,由此可见东方文化仍然有其现实价值。西方著名学者汤恩比提出,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你们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他们中国人的世纪。
  经济持续发展让两岸越走越近,两岸目前最需要和平精神,哪些是妨碍和平精神,我们要慎加思考。和平为框架来建立经济的互惠,是东亚要走的道路。中国要崛起,两岸之间应该是和平互惠,在王道文化下开创民族更大的繁荣。
  陈剑安:孙中山首创了中国政党制度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会副秘书长、省社科院教授
  中国近代的阶级关系、阶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儿女的同胞很难像过去一样凝聚在一起,要协调关系谈何容易,再加上列强们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割让赔款更是让近代的中国纷繁复杂。孙中山先生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国情,而他要做的就是把大家凝聚团结,成就救亡图存的大业。
  历史证明帝王家天下的国家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发展,但是民族要发展,脱离了国家又不行,因为民族和国家二者互为渗透。孙中山提出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民主共和国,他以美国为蓝图,可谓取法其上。通过建立这么一个国家,凝聚中华民族。
  另一方面,孙中山在中国数千年来首创了政党制度。中国过去只有皇权主义,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这个政党制度留下的宝贵遗产。尽管海峡两岸政治制度不同,但都是政党制。
  孙中山先生还贡献了博大精深的三民主义。民本主义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但那只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在制度文明中却缺乏。如果说有的话,就是从中山先生开始。孙中山提出 “中华民族之主权归国民所有”就是在制度上强调民本主义的起点。我认为,认同三民主义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李酉潭:超越三民主义实现中国梦
  台湾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不断演进的。最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他把推翻满清统治作为自己的诉求。后来,他提出“五族共和”,从推翻满清到提出包容的思想。孙中山1919年所著的三民主义文本中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他看到美国所以强盛就在于民族大熔炉,因此希望中华民族也能像美利坚民族一样。
  在他的《三民主义演讲本》中,他提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分别,而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连最新的政治学都依然在讨论。
  孙中山提出要解决民族问题,不能不解决民权主义;要解决民权问题,不能不解决民生问题。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 “民有民治民享 “——国家是人民所共有的,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利益是人民所共有的。我们提“中国梦”,提“凝聚力”,不能不重视民族主义。
  近三十年,中国实现地球上最大面积,最大范围的经济成长。但是,发展不可能没有代价,这个代价就是生态。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类一个新的价值观——生态主义。所有主义都是以人类为中心,只有生态主义是挑战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思考逻辑。这是我们需要共同要面对的概念。我们要有新的思考逻辑,要有超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蓝天绿地红太阳,唯有最终回归享有清风明月的生态环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胡波:“振兴中华”激励引领中华民族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市社科联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一脉相承。
  孙中山在1894年后多次提出“振兴中华”,从文化的角度,引领中华民族,让我们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共识。中国不是一个政治实体,是文化实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我们复兴中华文化。“振兴中华”对于中华民族起到激励作用,激励中国人在危机的面前奋起。他多次提出要警醒,警醒,让大家在民族危难时期有一个危机意识。100年来,中国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山先生所提倡的。
  “振兴中华”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凝聚各种力量来救中华、救中国,形成历史的合力。无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在今天,“振兴中华”依然具有认同,激励和引领的作用。
  点评
  戚嘉林:中山思想并非存在台湾之外
  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顾问、祖国文摘杂志社社长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台湾人非常悲愤。北京大学台湾同学会在挽联上写着:“40 年祖国未尽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可见,孙中山先生具体凝聚了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孙中山思想并非存在台湾之外,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我们要恢复、唤醒孙中山思想和对祖国的认同,最终实现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