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山杯”照亮华侨文学归家路
两届华侨华人文学奖成为中山投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作者:文/记者冷启迪 发布时间:2013-10-22 来源:中山日报
首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资料图片)。文智诚摄
2009 年最佳小说作品奖得主严歌苓(资料图片)。 余兆宇摄
      由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作家》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奖活动即将再次起航。作为中国首个针对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学大奖,开风尚之先,以文学为媒介,搭建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这座桥,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与浓厚的现代精神,是一座全球化视野下的友谊、爱国、开放之桥。这个奖项的设立,正是中山与海外华侨华人共同演绎的“文化还乡”的力作。华侨华人一直在与故土寻找着身份认同——从血缘意义上的还乡,发展到经济还乡,再到今日的文化还乡,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精神还乡之旅。
缘起
  文化创意华侨华人文学奖的诞生
  创意最初却是来自经济危机对人们观念的冲击。
  从历史上看,几次大的经济危机,比如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韩国的经济遭到了重创,但他们的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却苏醒了过来。现在,人们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旅游和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发展创意产业也是历史的最好机遇,重点就是要与市场对接,这有一个培育过程。日本、韩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如何打造一张靓丽的意识形态、文化意义上的品牌,让世界发现中山、认识中山,这是中山有识之士一直在关心和奔走的大事情,经济之危,正是文化之机,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一种什么样的视野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中山人自近代以来,就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美誉,传承这种海洋性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是中山人的责任。
  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城市文化记忆。为什么人们总愿意去看意大利、法国的建筑,那就是因为那些建筑拥有自己的建筑语言——它有历史文化记忆,在面对未来时也不会趋同,它保留有人类的、历史的、民族的记忆。孙中山为我们传递的也是这样一种文化记忆,其核心是什么?现代中山人给出的答案是:博爱,创新,和谐,包容。
  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评估之后,中山上下达成了一致:创意产品能够长久下去,一是要有文化境界,二是必须与国际接触,形成自己的品牌。就是在此情形下,“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文化创意由此而生。
  中山中国著名侨乡
  中山侨居的历史可追溯到1262年,据记载“郊区长洲黄姓始祖黄敬斋,奉命驾舟出使安南,回时遇飓风,漂至远国。是时元兵日炽,又屡击日本、占城(古国名,今越南东南部),加以连年飓风、地震,舟楫不达中原者十数载……中国信息稍通,讹闻宋帝昺在新会崖门,斋立舟回香山,时已易代为元,乃家于香山长洲。据此,香山人侨居国外者,始于1262年矣。”
  到了近代,一批中山人在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开辟一条“近代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中山是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了无数中山籍名人,他们有的侨居海外,有的与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中国近代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是中国赴洋留学先驱容闳,“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郑藻如,民国初年中国著名四大百货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创始人马应彪、郭乐、李敏周、蔡昌,著有《盛世危言》的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四角号码字典发明者王云五等。他们对推动我国近现代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和怀念,他们的先进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中山乡亲也涌现出一批在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人物。政界有新加坡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前新加坡首任驻中国大使郑东发,前斐济上议院副主席刘孟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前两任财政部长孙仲明、郭溢明,莫桑比克计财部副部长郑·马努埃尔,前墨西哥驻中国大使李子文,原秘鲁驻中国大使陈路,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市长刘志强等;经济界有墨西哥华人首富李氏家族、香港新鸿基集团郭氏家族、景福集团杨氏家族、加拿大温哥华伦敦药业集团雷氏家族等;科技文化界有美国首位华裔宇航员张福林,航天科学家林可风、许家骏等。
  目前,全球80多万中山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中,港澳台同胞40万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4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及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成立的社团逾200个,其中海外170多个、港澳台地区40多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侨团为数不少。
  作为孙中山的故乡,如何将这种力量继续延续下去,无疑,举办“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索。早在2008年,中山市就决定三年内全社会投资100亿元打造“八大文化工程”,其中,“孙中山文化”和“华侨文化”就是“八大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
高潮
  首届盛会四海宾朋云集中山
  2009年11月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洪波为首的10名评委抵达中山。阵容庞大的评委会对19部入围作品进行再次评审,从小说、散文、诗歌、纪实4类作品中分别选出1个最佳作品。这场盛大的颁奖典礼被誉为“中山史上规模最大的颁奖晚会”。组委会邀请了中央、省有关部门重要领导和著名侨领以及海外和港澳台乡亲等担任颁奖嘉宾。一些著名的中山乡亲也莅临,如全国“侨界十杰”之一郑守仪,著名作曲家李海鹰,世界华人协会主席胡荣强,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肇达等。对普通观众而言,费翔和他的《故乡的云》以及初次亮相的华侨华人文学奖的主题曲《华侨,中国桥》都有吸引力。
  11月12日下午,颁奖典礼前夕,颁奖嘉宾和获奖者分批到达香格里拉大酒店,依次通过红地毯,走上星光大道,与广大市民见面。当晚8时30分,颁奖典礼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举行,由中山广播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和网络同步直播。
  而历时近三个月的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选,在当天晚上达到高潮——颁奖典礼。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全国人大华侨委原主任委员甘子玉,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陈崎嵘,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副处长赵海虹,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省侨办主任吴锐成,省政协外事侨务委主任吕伟雄,省文化厅副厅长马新民,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王玉璞,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廖红球等出席了颁奖晚会。
  多产美女作家严歌苓的《小姨多鹤》获得小说类最佳作品奖。旅美作家刘荒田的《刘荒田美国笔记》获得散文类最佳作品奖。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雨想说的》获得诗歌类最佳作品奖。纪实类最佳作品奖被陈廷一的 《共和之路——孙中山传》摘得。而评委会特别大奖则毫无悬念地颁给《金山》的作者、加拿大籍华人作家张翎。
  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相继搬上电影电视,作品《金山》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改拍成电影,张藜已开始筹拍电视连续剧;获得最佳小说作品奖的《小姨多鹤》由著名演员孙俪主演,拍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出。
  第二届盛会以文学之名纪念辛亥百年
  2011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作品征集,以“华侨华人与辛亥革命”为主题,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国内、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应征作品400余部(篇),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纪实和影视剧文学等体裁。这些作品的题材大部分直击辛亥革命。
  与首届相比,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外延扩大,由“华侨文学奖”更名为“华侨华人文学奖”,华人比华侨覆盖面更广。同时,体裁更丰富,除以往的散文、诗歌等传统体裁外,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新增影视剧作的评选。另外,征文类别有调整:第一届主要征集1949年后在中国内地发表过、公开出版过的作品,而第二届则设“主体奖项”和“原创作品奖项”,除了早期在内地公开出版过的作品外,还鼓励新作品创作。最终评出20篇(部)获奖作品。其中,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辛亥革命》和王兴东、陈宝光的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被评为评委会特别大奖,陈河的《沙捞越战事》被评为主体作品类最佳作品奖,同时还评出主体作品类优秀作品奖7部、原创作品类优秀作品奖2部和原创作品类获奖作品奖8部。“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还把“华侨文学贡献奖”授予了长期关注华文创作群体的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饶芃子,这是“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首次颁发该奖项。
  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也被认为反映了当代华侨文学的转型,“仅从最近30年来的华侨华人文学创作,便可以看出,海外华语创作,更多由漂泊的文字、被放逐的意识,转向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追问。”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华侨文学贡献奖”获得者饶芃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乡愁意识”正在逐渐淡漠,现代意识却正逐渐彰显,这些作品流传到国内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作家的创作,成为中国视野下华语文学的重要补充。《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吉米提对当代海外华文创作的演变有着类似的上述观点。他说,新一代华侨华人的文学述说中更多的是关于现实文化冲击的感受和抒写。“淡去了乡愁,却有更广阔的蓝天,海外华语文学已经迎来了新的时代。”艾克拜尔说
回响
  用文字为华侨华人铺就回家路
  “我自从1994年离乡去往他国,开始有思乡的感觉,这是一种无处倾诉的感觉。今天,我的作品获了国内的奖,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驾着一艘文学的‘慢船’,在海洋、河流、湖泊里漂流,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港口。中山,用文字为我铺了一条回家的路。”加拿大华文作家曾晓文在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一番话,让人动容。
  作家刘荒田在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颁奖典礼上的一句话也让人感慨:“爱中国是最美丽的乡愁。”而当洛夫上台接受诗歌类最佳作品颁奖时,主持人调侃道:“洛老,您曾说过乡愁是一种治不好的病,现在病好点了没有?”洛老回答:“今天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在这里,我很开心,现在好一点了。”风趣的话语引得观众们会心一笑。当美女作家严歌苓接过奖杯后对观众说,母语写作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回归,中国语言的魅力一直为海外作家所欣赏,她会坚持用母语创作下去。
  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领着人们回归到民族精神的家园。从《血色辛亥》到《梦回东方》,从《铁血年华》到《青山一发》,这些妙手著成的长篇佳构,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风云中纵横捭阖,烛照出的是一个大变动时代的个体命运与殊难割舍的家国情怀。
  海外华人的文学与大陆文学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是融合的,又是独特的,由于他们身处异乡,文化的冲突,有着与本土文化不同的表达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普遍都有一种乡愁情结。“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个面向全世界华人作家的奖项,无疑,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寻求中华文化认同的桥梁,华侨文学奖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平台,这个奖项无疑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是一剂治疗乡愁的良药。
  文学奖提升中山城市影响力
  “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促进了对华侨文学的研究,中山市相继开展“华侨文学60年”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将华侨文化元素融入孙中山文化,让历史文化资源向城市品牌转化,创新性地探索塑造和推广城市品牌。
  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华侨华人文学奖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奖项,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样也是充分展现了孙中山理想的一个奖项。“现在,中国的产品走了出去,中国的资本走了出去,成为国际上少有的具有话事权的大国,但是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却依然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国家已经把文化建设摆在了国家战略的位置上,中山举办这样一场文学盛典,足以证明中山市领导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
  “‘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有着中山市的特征,地方特点浓厚。”艾克拜尔·米吉提说,这一奖项将为提升华语文学地位,提升中山国际影响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中山市地方文化建设上来说,以伟人命名的‘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可以与孙中山一样,成为中山的第一文化品牌。”
  旅美作家苏炜也认为,“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对于华文文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助推力。“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我们这些海外华人在外文环境下,坚持以华文来进行创作,不为名不为利地纯粹地创作,这要耐得住寂寞”。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中山已找准“纪念”与“文化”同连理、侨情文学一线牵的发展方向,并朝着举办更多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全民修身国民教育活动,打造孙中山文化研究核心地的目标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