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香山粤剧团一年送戏下乡十几场
公益演出 年轻演员成长的最好舞台
作者:记者陈慧见习记者吴才林 摄影余兆宇 发布时间:2013-11-17 来源:中山商报

广东香山粤剧团表演的《六祖惠能》,令观众大呼过瘾。(资料图片)

    健康的公益事业,不是做公益的人纯粹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应该有所“收获”。政府购买服务,有组织有计划的送戏下乡,这让粤剧在 “文化惠民”的过程中,重新扎实着自己远离的土壤,重新回到观众的怀抱中。这个“回报”,对于坚持义演的粤剧专业团体与民间粤剧爱好者来说,就是最大与最好的“收获”。
义演扎堆年尾与商演“撞车”
  作为我市专业粤剧团体的“龙头”,香山粤剧团近年来一直充当着粤剧送戏下乡的顶梁柱。剧团副总经理蔡法谈道,近两年开始剧团的送戏下乡活动愈发密集,去年共进行了15场义演,而今年也有14场。
  如今已经11月份了,但剧团还有4场送戏下乡的任务,蔡法说,到周边义演时,很多时候还要配合当地的时间。“很多地方上半年都很忙碌,加之年尾‘睇大戏’的氛围也比较浓厚,很多义演都被安排在年尾。”他谈道,但粤剧商演存在“春班”一说,即春节前后的1个月,通常是粤剧商演的旺季,因而这两年送戏下乡场数增加后,开始发生义演商演“撞车”的情况。每逢遇到这种情况,剧团只能尽量调整,争取做到兼顾两者。
  没舞台照样唱得high
  除了要配合送戏下乡当地的时间安排,舞台的选址等也要迁就当地的实际情况。蔡法回忆道,经常剧团去到当地时,连一个像样的舞台都没有,“在晒谷地、村民集会的广场这些地方,我们也照样唱大戏。”他谈道,曾经试过为了增强舞台效果,安装了很多舞台灯,但因为当地线路较老旧,唱着唱着居然发生短路,不得不重新设置舞台灯光等。
  此外,有时当地有较好的舞台,但由于地址较偏僻,也只能放弃在那里表演。蔡法还记得,有一年送戏下乡到五桂山,那里广场舞台条件相当好,但由于辐射的群众范围较小,也不得不另选表演地址。
  蔡法还谈道,近年来观众观看粤剧表演时的口味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往一场表演下来4个晚上都是粤剧,但现在很多市民喜欢两个晚上看粤剧,另两个晚上看其他娱乐节目。“出去一趟,表演4个晚上和表演两个晚上都要运那么多道具,演出成本可以说是差不多的。”他表示,观众口味的改变,间接造成了义演成本的上升。
  几场表演下来顶半年练习
  即使送戏下乡存在种种困难,不如商演,但剧团近年来依然坚持参加这类公益性演出。蔡法表示,对于义演,剧团很多成员都很看重这样的机会,并且很乐意参与其中。“一个好的演员,就应该有表演欲。”他谈道,虽然不是商演,但只要是正式的表演,有人看,有互动,这对演员来说就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他说,目前剧团的演员每天如果没有排练任务,则每人上午都要保证半个小时的练声时间,以及两个小时的练功时间。即便有排练任务,也必须保证半个小时的练声时间。每一个粤剧演员的功夫,就是通过这样长年累月锻炼出来的。但送戏下乡的“实战”演出,对演员们经验以及表演功底的提升,却是难以估量的,“多做几场表演,比演员们这样一直训练半年的效果还要好。”蔡法表示。
  此外,观众的热情捧场也是剧团一大动力,他回忆道,有时候临近年关天气寒冷时,很多公公婆婆还是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专注地看着演员们表演,让大家深受感动。
  
粤剧周十多场公益演出
  12日—17日,全市各镇区的文化广场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粤剧文化周里好戏连台,十多场公益性免费演出唱响中山。步街文化广场、逢源商业街文化广场、火炬区明珠文化长廊、三角镇文化广场、古镇镇体育场……台上演员唱得卖力、陶醉,台下观众看得过瘾、入迷。再细看,台上唱的队伍许多是业余私伙局,有些甚至还有板有眼,颇具“剧团”风范。
  据文化部门的一次摸底调查,发现我市现有的私伙局有300多个,其中能拉得出来上台表演的就有60多支队伍。现在,三角、三乡、古镇、小榄、黄圃等镇区,粤剧的群众基础越来越扎实。喜爱唱粤剧的人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私伙局里唱粤剧需要付钱的现象,被戏称为“有钱人唱戏给没钱人听”。发烧的程度也从原来的“栋企”清唱,到穿戴齐全的折子戏,甚至做完整套大戏的都有。
粤剧学校已有意倾斜乐师
  在本周的粤剧文化周里,记者欣喜地发现中山的民间私伙局发展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由于唱的人多,甚至出现了配乐师“僧多粥少”要赶场的现象。蔡法说,原来一些粤剧学校的一个班,是按一个演出团体来配置学员的。三四十个人里,二十来人是学唱的,十来人是学配乐的。毕业了,整个班就是一个剧团,可以直接去演出。而现在一些学校已有意识地将名额向学音乐的学员倾斜,甚至出现学音乐的多过学唱戏的。
  民间私伙局的乐师紧俏,看上去是难事,但对于粤剧的新发展来说,又何尝不是值得欣喜的现象呢?阿星从十来岁就跟着父亲学艺术,曾经是广州一专业粤剧团的乐师。但十多年前粤剧渐冷,他所在的剧团也散了。阿星只能到深圳的西餐厅、歌舞厅里为歌舞伴奏。阿星直言,自己并不喜欢那种杯光酒色的喧闹,但为谋生只得无奈而为。近五六年,香港、澳门的粤剧私伙局也越来越缺乐师,甚至不惜花钱回内地找。阿星终于可以重操旧业,不时被请到港澳为私伙局伴奏。现在,阿星读中专的女儿也拜师学艺,开始学扬琴,希望以后成为专业乐师。
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促粤剧重回观众怀中
  中山粤剧文化的发展,除了剧团与戏迷们的努力,还有政府的扶持促进。许多私伙局得到当地镇区和社区的支持,给予场地、音像等帮助,并不时组织戏迷交流或义演活动。
  市文广新局调研员陈巧章表示,从2000年起,我市文化部门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粤剧团体送戏下乡。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请专业团队如香山粤剧团或业余私伙局为百姓唱戏。而剧团、私伙局的团员们,往往也只收很少量的劳务费,“山长水远”地带着行头、音响送戏下乡。陈巧章认为,推广粤剧文化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广东有粤剧文化的土壤,政府支持、社会需要,再加上百姓热心,这粤剧的民间发展就重新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