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非遗”百年金龙扎作濒临失传
杨国明希望传授制作技术,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
作者:记者周映夏 发布时间:2014-07-23 来源:中山日报
杨国明。记者 缪晓剑 摄
 
    62岁的杨国明是土生土长的东区起湾社区人,作为起湾金龙扎作第五代传人,他一生衷情于金龙扎作艺术,去年起湾金龙入选市级“非遗”项目,让他兴奋了很久。一年多来,他一直奔波于学校和社区,向年轻一代传授他的金龙扎作技艺。这个暑假,他将参加“关爱成长,携梦飞翔”暑假活动,向学生传授扎作技艺。
  传承使金龙扎作技艺得以保存
  说起起湾金龙的历史,杨国明如数家珍:起湾金龙自从明末清初诞生以来,一代代传承,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起湾金龙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色彩,成为全村人心中最美的一道记忆。
  掌握起湾金龙扎作技艺的杨国明生于1952年,由于杨家世代从事金龙扎作技艺,他5岁起跟随叔父学习扎作龙头的技艺。每当农闲,叔父带领村里人一起扎金龙,年幼的杨国明就在旁边津津有味地学习,打下手,经常问东问西。因此,聪慧的他十多岁就掌握了扎金龙的技术要领。
  但是“文革”期间,起湾金龙曾经一度沉寂。杨国明第一次制作起湾金龙是1988年,这一年,中山市举办了首次慈善万人行活动,村里让杨国明扎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条起湾金龙。“当时扎的这条金龙龙头就重34公斤,是用玻璃钢做的,要2个小伙子才能舞起来。龙身长63米多,用竹藤做成,当时200个人轮番上阵舞动。”杨国明说,以后的几十年间,他又扎作了五六条金龙,其中还帮香港迪斯尼乐园扎作了一个十二生肖的金龙。
  杨国明是金龙扎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数十年来他一直从事金龙扎作。很多人认为杨国明扎作金龙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他扎的金龙非常有气势,由于有美术的功底,他在扎作龙头和龙身的时候,非常讲究传统美学和乡村色彩,使起湾金龙令人瞩目。在杨国明及其家人的积极传承下,起湾金龙扎作技艺得以保持到今天,并最终成为市级“非遗”项目。
  遗憾少有人学习这种传统技艺
  杨国明的祖辈都是起湾金龙的扎作高手,金龙扎作作为杨家一门单传的技艺,杨国明担负着把金龙扎作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
  杨国明在两个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画画,并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些扎作金龙的技巧。虽然两个儿子都已基本掌握了这门技艺,但他们一个在中山工作,一个在广州工作,平时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到扎作金龙的研究中。而且,让杨国明担心的是,有一天他老了,没有力气扎作金龙,随着了解的人越来越少,扎作金龙这门技艺势必要走向衰落。
  作为一门家传技艺,杨国明说,只要有外人来学,他也愿意教,只希望能用各种方式把扎作金龙的技艺传承下去。但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来学扎作金龙这种很冷门的传统技艺。
  “扎作一条金龙一般需要几个月时间,年轻人嫌麻烦。而且舞龙也只有节庆时才会用到。所以扎作金龙是一项很冷门的技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学。”杨国明告诉记者,“学习金龙扎作,首先要有兴趣,其次要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具有一定的空间造型思维,否则无法学习这门手艺。如果碰上这样的人,我是愿意倾其所有传授的。”谈话中,杨国明对于以后金龙扎作这门技艺的传承充满了忧虑。
  希望传播传统文化,发现可造之才
  为了让扎作金龙这一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去年,东区起湾社区开展了 “非遗文化进校园、起湾金龙传后人”活动。一年多来,在起湾社区的支持下,水云轩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课,邀请杨国明为学生授课,手把手传授学生扎龙技术。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杨国明骑着摩托车来到学校,为学生们上课。
  据了解,所有这些授课都是公益性质的,对老人来说,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家乡的传统文化,就是他最大心愿。水云轩小学校长黄志煊说,老人年纪大了,但对给学生上课一直很热心,他教孩子们扎金龙、扎灯笼,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杨国明有一个梦想,他希望通过在校园及各种地方传播金龙扎作这项传统文化,能够发现对扎作金龙感兴趣的人才,然后把这技艺传授出去。